近年来,朝阳区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新活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走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朝阳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试验田”到一揽子红利的持续释放,从文旅融合到“文化+”多元融合发展,从功能转型升级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朝阳区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新活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走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朝阳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政策红利 持续注入“活水”

这五年,朝阳区文化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产业规模不断巩固壮大,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提升。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9万家,较五年前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462家,占全市的43.4%,注册数和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

朝阳文化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政策红利的多重加持。

拥有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实验区)的朝阳,凭借文化双向交流窗口优势,积极争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率先在区域落地,吸引了索尼音乐北京分公司等一批知名外资文化公司相继落户。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重点区域、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区域……随着区域发展定位的不断变化,一大波政策优势在朝阳汇聚。

为第一时间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朝阳出台了相应的落地政策。以文化出口为例,2021年9月,被授予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后,朝阳随即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纳入“两区”建设文化领域重点工作,出台并完善《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方案》,推动《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快速落地实施。2021年当年,全区文化进出口就取得可喜成绩——总额达17.17亿美元。

朝阳区还以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为着力点,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推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30条”等一大波政策红利,构建形成了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体系,在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作出了有效探索。

以政策为先导,朝阳每年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同时注重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杠杆作用,不断激发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仅实验区就累计支持620余个优质企业(项目),金额约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50亿元,“产业政策+市场资金”联动效应显著。

破圈融合跨界发展“加速跑”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朝阳在融合发展上的不懈探索。

啤酒美食、文创产品、音乐画展……一年一度的竞园国际影像产业基地文创市集,成为该园区和企业的一次特别展示,以及园区文旅消费的高潮,吸引许多市民前去打卡。

文化“破圈”与旅游“相拥”,不是竞园激发活力的独创模式,而是朝阳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和认定标准,首批认定了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10家文旅消费街区,同时设立文旅发展扶持资金,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品牌节庆活动。

融合的成果惊人。2021年,朝阳区文旅消费达5886616.39万元,占全区消费总金额的75.3%,文旅消费一跃成为朝阳经济发展新引擎。与此同时,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两大片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51园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18家单位入选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新榜单。

在朝阳,“文化+”融合发展是多元化、深层次的。

朝阳区紧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遇,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构建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文化贸易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借助科技手段、资本力量、贸易路径,突破纯文化业态发展的天花板,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伴随着“破圈”的是朝阳文化产业的一次次“出圈”。

朝阳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全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企业央视频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争相涌现,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北京音乐产业园等一批文化科技特色园区相继投入运营,影谱科技、蓝色光标、掌阅科技等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朝阳区成为数字文化品牌企业的总部基地。

融合发展,也让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一季度,虽受疫情影响,朝阳区文化及相关产业仍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663.2亿元,占全市16.5%。其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530.6亿元,占全区总收入比重8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引领示范成为创新发展“试验田”

夏日的清晨,走进菁英梦谷时尚创意梦工场,每栋建筑外立面上弯曲柔美的金属幕帘映入眼帘,像给是房屋披上一层遮阳薄纱,与园区各处的景观雕塑,以及穿行在其中的企业白领、时尚潮人一起,营造了浓浓的时尚质感。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里曾是一处闲置多时的老厂房。

“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法重塑建筑风貌,在保留原有工业风格的基础上,注入北欧设计风格,曾经的运煤通道、锅炉、稳压罐等工厂废料也被重新利用,成为独特的景观雕塑。”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的改造是由外到内的,为营造更舒适的办公环境,园区配套了艺术展厅、花园酒吧、健身会所等文化空间和休闲场所。经过改造升级,目前园区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一度沉寂的工厂变身为多元文化、艺术时尚的文创园区。

菁英梦谷只是朝阳深挖文化富矿,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阳区积极探索存量空间“腾笼换鸟”和功能提升的创新路径,以园区精品化、特色化、品质化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探索“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模式”。

截至目前,朝阳已有102家文化产业园区投入运营,市级文创园区数量居全市首位,形成了错位、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798艺术区作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先行者,还于2020年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成为北京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创建资格的园区。

优秀园区“分店”也在朝阳之外不断“复制”。东郎、竞园等园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等地设立分园区,郎园、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等园区在天津、杭州等地建立连锁园区,瀚海智业在美国洛杉矶建立文创分园,“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模式”以园区品牌输出方式在全国乃至国际得到推广,助推了中国文化精品的“出海”。

以创新为驱动,朝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验区始终保持“试验田”本色定位,先后牵头发起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等平台,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经验共享。如今,实验区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