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人一册的“服务档案”、推出12类“服务清单”、提供6类个性化“增值服务”……近期,朝阳区双井街道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项目”,以百子湾片区为试点片区,以辖区新就业群体为基本服务对象,聚焦失业救助、健康关怀、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学习教育等基本需求,为地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探索构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新模式。

  精准画像——一人一档解锁需求密码

  赵峰,21岁,想学视频拍摄剪辑;崔晓东,38岁,失业想找一份汽车相关的工作;郑鸣,27岁,正为今年9月孩子入园发愁……在双井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档案系统里,81份动态更新的“服务档案”正持续跳动着温度。这些记录着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员等新就业群体需求的个人档案,构成了基层治理的民生数据库。

  “每个服务对象都是鲜活个体,不能搞大水漫灌。”双井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服务像撒胡椒面,现在我们是拿着档案需求精准施策。”

  据介绍,双井街道采取“三轮筛查”建档法:首轮基础信息采集覆盖职业特征、居住情况等12项指标;次需求评估聚焦健康、法律、教育等6大领域;终轮动态跟踪形成服务画像。这种“数据+人工”的建档模式,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模板化建档的弊端。

  与服务档案对应的,是一人一份的服务手册。服务手册由双井地区新就业群体持有,手册里不仅有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及需求,还定制服务包清单、咨询服务清单、公益积分记录等部分,可以清晰记录手册所有者所享受的各类服务。

  自4月初项目启动后,目前,双井街道已经为81位新就业群体建立了个性化档案,并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设计不同的服务方案。经预约排期后,新就业群体可持服务手册享受到各类个性化服务。

  快递小哥张明(化名)的档案里,记录着腰椎劳损的就诊记录和法律咨询需求,当他遭遇交通事故维权困难时,档案系统自动触发法律援助机制,最终在街道协调下获得合理赔偿。“没想到档案数据能变成解决问题的钥匙。”张明感慨道。

  创新供给——服务清单彰显城市温度

  “祝您生日快乐!感谢您为城市奔忙的每一天!”4月15日,双井街道二十二院街小哥加油站洋溢着暖意,一场专为4月份过生日的新就业群体举办的集体生日会如期举行。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外卖骑手张大哥等8位“寿星”围坐一堂,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定制蛋糕和暖心包,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这是我第一次在异乡过这么热闹的生日,感觉特别有家的味道。”来自河南的快递员小陈捧着蛋糕感动地说。

  这场特别的生日会,是双井街道“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清单中的暖心举措之一。双井街道推出12类“服务清单”。即在建立档案基础上,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街道整合的服务资源,包括联系暖心服务、提供银行业务办理对接、提供技能提升服务、参与志愿活动、开展职业发展助推计划等12类兜底服务。

  服务清单之外,双井还依托建档时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的服务包项目,提供诉讼书写、提供失业登记、提供社保服务等6类“增值服务”,将有望重塑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生态。例如,得知不少骑手想在业余时间学习视频剪辑后,双井街道立即响应,组织专业人士开办视频剪辑课,为新就业群体充电赋能。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项目”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双轮驱动”机制。基础服务由政府提供,引入社会机构竞争运营;增值服务则按需定制,形成“群众点单—党委派—机构接单”的闭环,既保障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又避免服务垄断。

  红色纽带——编织基层治理创新网

  新兴领域是基层党建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近年来,双井街道坚持以共朝美好“13社区”党建品牌2.0为牵引,聚焦“三”特点,探索形成“组织架构全覆盖、服务管理全覆盖、资源支撑全覆盖”“三个覆盖”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法,取得良好成效。

  组织建在街面上。双井街道打破商圈、楼宇等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在街道和新兴领域党组织之间设立9个片区党委,牵头推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就业群体等重点领域覆盖,让群众在街面上就能找到党组织;选配24名实职干部下沉片区第一书记”,指导“两企三新”党组织有效运转。目前,工作有效覆盖70%以上经营主体、100%重点服务包企业,辐射各类群体3万余人。

  服务融入工作中。双井街道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办“骑手说”专栏,深度挖掘新就业群体诉求;率先完成全时驿站全覆盖,落地友好场景73个;整合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引导其投身区域建设。

  资源用在关键处。双井街道创立“双井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室”,由《向前一步》主持人马丁任书记,设置2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大V双井行”“双井直播间”“双井大课堂”等三个抓手,最大限度凝聚优质资源,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去年,双井街道接诉即办诉求量同比下降27.8%。(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