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3月7日,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主办的“2025年朝阳区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服务宜学朝阳 共育时代新人”活动现场会,在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举行。
会上,朝阳外国语学校首次发布以学校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郝又明为原型的AI数字人形象,为学生讲党史、国史和校史故事这一创新举措,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便捷的“大思政课”学习场域。朝阳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做法只是朝阳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4年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以来,朝阳区着力打造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不断推动“教联体”的朝阳探索与实践。
2024年4月,在区教委、区妇联、区文明办、区关工委等部门的指导下,以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支持服务为支撑,建立了横跨15个学区,涵盖58所学校、74个社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体系,同时,朝阳区各所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校级教联体”,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朝阳区各学校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助力学生成长,形成一系列依据校情、学情、社情的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多元化育人场景。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组建“家长智库”,涵盖法律、医疗、科技等领域专家,为学生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专业支持;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家委会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牵头制定《社区文明公约》,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辐射周边5个社区。
朝阳区教委以学校为中心,联合社区、企业、高校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构建“家门口的育人服务圈”。以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借助安贞街道工委和所在社区力量,整合了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18个相关单位的资源,正式成立了“校级教联体”,促进了协同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推动了区域协同育人实践走向深入。
未来,朝阳区教委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