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北京朝阳变身“非遗游乐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传统艺术“潮”起来!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既解锁了非遗新技能,又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的邻里空间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场亲子绢丝娃娃手工制作活动正热闹进行。

“绢丝娃娃以其温润光泽的丝绢为材,经过精巧的手工扎制与装饰,塑造出灵动可爱的娃娃形象,是融合了民间智慧与艺术美感的宝贵非遗项目。”活动伊始,非遗老师向家长和孩子们介绍了绢丝娃娃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并通过实物样品展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与动手热情。

在随后的制作环节,老师细致演示了绢丝娃娃的制作步骤,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挑选彩色绢布与丝线、缠绕固定、设计娃娃发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家长鼓励的话语交织,亲子合作的暖流悄然流淌。一个个色彩斑斓、神态各异的绢丝娃娃在亲子合力中诞生。“今天不仅和孩子一起完成了这么漂亮的作品,更让我们共同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非常有意义!”家长感慨地说道。

在小关街道小关东街社区,一场非遗脸谱彩绘活动吸引了辖区青少年踊跃参与,让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开启传统文化启蒙之旅。

“脸谱的色彩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红色代表忠诚勇敢……”活动现场,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讲解京剧作为国粹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纷纷拿起画笔,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脸谱模版,开始了一场创意与文化的碰撞。从黑脸的包公到红脸的关羽,再到蓝脸的窦尔敦……孩子们或专注描绘或相互讨论,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绘画技巧,更在过程中体会到了京剧脸谱承载的文化意义。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三里屯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孙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董月娇正带领孩子们体验非遗剪纸的魅力。

活动中,董月娇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剪纸的历史沿革和传统应用,讲述了“剪纸中的丝绸之路”故事,并通过讲解、示范把对称折剪、套色剪纸等传统技法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在专业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持红纸与剪刀、刻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薄薄红纸在指尖翻转,栩栩如生的图案便悄然成型,大家相互欣赏、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看老师操作很丝滑,自己动起手才知道,每一个设计都富含巧思,越研究越有趣。”

未来,北京朝阳将持续关注青少年成长发展,进一步凝聚、整合多元力量,做实做细青少年服务工作,用暖心陪伴托起幸福童年,全力守护辖区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北京朝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