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社区里也有‘万能工具屋’,借把电钻修家具再也不用纠结‘买一次只用一回’的问题了!”近日,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翔里社区的“暖桔工坊”成为居民热议的“社区新地标”。这个以共享工具为核心的空间,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更以温情实践打破城市邻里隔阂,为“重建社区邻里关系”提供了基层治理新样本。
从“居民吐槽”到“服务落地”小集装箱解决大烦恼
“雨天想扫楼道,扫帚总找不到”“给孩子装书桌,买电钻太贵、租又麻烦”——此前,亚运村街道安翔里社区在入户走访和意见征集中,频繁收到居民关于“日常工具使用”的烦心事。针对这一需求,社区精准施策,将一个桔色集装箱改造成“暖桔工坊”,集中存放电钻、扳手、梯子、雪铲等各类日常工具,打造出一座服务居民的“共享工具站想。
“以前觉得这些工具‘留着占地方、扔了可惜’,现在放进工坊能帮到邻居,特别有意义。”一位居民笑着说。如今,这座宛如“现实版百宝袋”的工具屋,彻底解决了居民“工具闲置浪费”与“临时需要难获取”的矛盾,让共享经济的便利真正走进社区“最后一米”。
借还之间见温情“陌邻”变“自家人”
工具流转的背后,是社区邻里关系的悄然升温。曾经在楼道里擦肩而过只点头的居民,如今因“暖桔工坊”多了交集:有居民借完打气筒,顺手帮邻居检修起自行车轮胎;年过七旬的老人主动将家中珍藏的老式工具箱送到工坊,“我年纪大了用不上了,留给年轻人修东西正好”;还有居民借到梯子后,发现邻居也需要清洁高处窗户,索性约定“一起干活、互相搭把手”。
“以前住了三四年,对门邻居姓啥都不知道,现在常在工坊碰到,聊两句家常、帮点小忙,感觉像一家人了。”安翔里社区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感受。“暖桔工坊”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存放点,更成了社区邻里的“社交小站”,让城市里的“陌生人社区”逐渐充满“熟人温情”。
数字化+党建引领让服务既规范又暖心
别看“暖桔工坊”是社区里的“小项目”,管理却充满“科技感”与“精准度”。为保障运营高效有序,社区引入“亚事通”小程序,居民扫码即可完成工具预约、借还登记,工具流转状态、志愿者排班情况一目了然。“比共享单车还好借,不用记复杂流程,手机点几下就行。”居民对这一便捷操作赞不绝口。
这一高效管理模式的背后,离不开亚运村街道党建网格的统筹推进。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联合社区党群办、居民代表共同调研、共创方案,将“数字化工具”与“人文服务”相结合:志愿者定期检查工具损耗情况,社区能人主动提供维修指导,让“暖桔工坊”不仅“用得方便”,更“用得安心”。同时,社区还明确了工具借还流程、使用规范及安全责任划分,例如借用人需记录个人信息,借用期一般为7天,使用中需自行做好安全防护,确保服务有序运行。
从“工具共享”到“共建共享”居民成治理主角
如今,“暖桔工坊”已从社区“单向服务”升级为居民“共建共治”的平台。越来越多居民主动捐出家中闲置工具,让工坊的“工具库”不断丰富;不少志愿者自发加入日常管理,负责工具整理、消毒与借还引导;社区里的维修能手还定期在工坊“坐班”,免费为邻居提供家具维修、小家电检修等指导。
随着“暖桔工坊”的影响力扩大,社区里的变化悄然发生:楼道堆物现象少了,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清扫、设施维护的积极性高了,甚至有邻里相约一起维修公共区域的长椅、整理绿化带。“以前觉得社区事是‘社区的事’,现在觉得自己也是‘当家人’。”居民们的角色,正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在不少人探讨“如何告别城市孤独症”“如何重建社区‘附近感’”的当下,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的“暖桔工坊”给出了温暖答案:无需高额投资,不用复杂技术,只需立足居民需求,以“共享”为纽带、以“信任”为基础,就能让社区重新充满人情味。未来,亚运村街道或将总结“暖桔工坊”经验,探索更多贴近居民生活的基层治理新举措,让邻里温情在社区持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