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朝阳区第四届职业培训发展大会上,《北京市朝阳区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培训设置标准》正式发布。此标准是国内首批聚焦职业培训全过程设置、实现京津冀互认的团体标准,填补了新职业在机构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实训条件等方面的标准空白,为京津冀职业培训的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京津冀+”康养技能人才协同培育计划同步启动。

近年来,朝阳区始终坚持“制度先行、标准引领”,推动职业培训向标准化、专业化、可持续化迈进,不断夯实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架构。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一批新职业快速崛起。为提高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朝阳区主动联合河北、天津两地人社部门,共同探索区域协同的职业培训标准建设新路径。据悉,此次发布的《北京市朝阳区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培训设置标准》共涵盖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长期照护师、碳排放管理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39个职业(工种),覆盖人工智能、健康养老、绿色经济等多个京津冀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标志着朝阳区职业培训工作迈入“标准引领”的新阶段。

去年9月,朝阳区人社局联合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市人社部门和京津冀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用人单位、产业园区和优质实训基地共同组建“京津冀+”青年职业技能实训联盟,以“产、教、研、培、评”一体化为核心机制,构建跨区域、多层次、全链条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培训共办、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发展格局。今年以来,为破解京津冀三地康养人才“标准不统一、供需不匹配”的难题,“京津冀+”青年职业技能实训联盟将教育、研究、培训、评价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京津冀青年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打造出“京津冀+”康养技能人才协同培育计划,通过培训标准互认、人才协同培育、异地就业服务实现京津冀人才流通,让技能赋能康养产业建设。依托该计划,朝阳区将深化“京张家政合作”经验,创新定制康养专属课程,在为高校毕业生补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失业人员开展定向培训。

未来,朝阳区将与津冀等地政府部门、院校、协会等将持续深化合作、不断扩充朋友圈,共同打造康养技能人才的“北方高地”,通过“培训互认+人才共育+异地就业”等举措,打通人才流动堵点,实现京津冀康养人才闭环培养与两类群体高质量就业“双向赋能”。(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