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朝阳区劲松街道“松韵悠扬”非遗会客厅内,悠扬古琴声缓缓传出。不同于专业音乐厅的庄重,这里是居民抬脚就能进的“文化栖息地”——老人牵着孙辈循声而来,台上非遗老师指尖流转奏出《高山流水》,台下邻里或闭目聆听,或轻声跟唱,暖意融融。
“第一次摸古琴,声音一出来,心里立马就静了。”70多岁的李大爷指尖离开琴弦,难掩惊喜。这样街坊共赏琴音、交流心得的温馨场景,在“松韵悠扬”非遗会客厅已上演20余场。作为街道“劲松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这间会客厅正让曾被视作“阳春白雪”的古琴艺术,走进居民茶余饭后的日常。
深耕文化惠民,劲松街道并未止步于单一非遗空间。依托辖区“两馆一院一园区”文化资源优势,街道打造的“劲松艺+”社区综合体,已建成4000余平方米开放文化空间。从“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到“百姓公益大舞台”展演,百余场文体活动在这里轮番开展,将高品质文化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这片空间成为大家“进得来、留得住、还想来”的社区魅力打卡地。凭借扎实的文化建设成效,劲松街道已连续两年获评“艺术街道”。
在文化服务推进中,劲松街道始终将“人”放在核心位置。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组织居民面对面体验,让“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实践。无论是老人初次拨动琴弦的新鲜,还是邻里围坐交流非遗技艺的热闹,街道更关注居民是否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是否在参与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如今,千年传统文化正从博物馆展台走进劲松社区的寻常生活。劲松街道以“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朴素理念,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探索出基层文化建设的“劲松经验”,为其他地区推进文化惠民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