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首都机场街道南路东里社区北平里小区,这个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小区,正通过楼门文化建设实现华丽蜕变。曾经困扰居民的楼道堆物、小广告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今这里已成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幸福家园"。
党建引领,楼门事务小组激活治理新动能
"过去楼道堆得下不去脚,现在干净得能反光!"说起小区的变化,居民李阿姨满脸笑意。这一改变始于社区党委主导成立的"楼门事务小组"。

社区党委以全区"枫桥式"网格建设为指引,创新推出"五步工作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卫生大扫除到日常巡逻,从议事协商到常态服务,最终通过楼院议事会客厅凝聚共识。

三支队伍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在北平里小区,总能看到三支队伍忙碌的身影:佩戴党员徽章的党员、穿蓝马甲的社工、披红绶带的志愿者。这是社区精心培育的"三支队伍",成为楼门治理的骨干力量。
党员队伍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35名居民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五心社工",实现包片情况"一口清";居民志愿者队伍从5人发展到50余人,开展邻里守望服务。
多元共治,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以前楼下的边角地杂乱不堪,如今变身成了精致的美丽庭院。"居民们对小区变化赞不绝口。这一变化得益于社区党委打出的一套"组合拳"——积极整合多元资源,推动居民共商共治。

社区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联动多方力量落地8个党政群共商共治项目。同时打造"文化微客厅"议事平台和"红色岗亭"党建阵地,形成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

治理蝶变,幸福家园结出甜美果实
通过楼门文化建设,北平里小区实现了居民幸福指数、自治造血功能和社区治理效能"三个提升"。小区不仅被评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更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氛围。

南路东里社区党委书记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楼门文化为抓手,推广北平里的成功经验,让更多老旧小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小切口破解大难题"的治理实践,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