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人岗匹配度低,求职者“海投”简历、企业“盲选”人才……面对就业招工“两头难”的问题,今年,朝阳区劲松街道创新推出“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位”转变至“岗位找人”,精准匹配居民就业需求。

“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即一本就业账、一个就业服务圈、一批就业服务站、一套就业服务培训体系和一份帮助居民就业的初心。

一本就业账,指的是覆盖全辖区失业人员的动态电子台账。年均超1500次的入户走访,让劲松街道就业服务专员能够精准掌握求职者的技能、意向与需求。在整理过程中,就业服务专员可以借助AI智能分析系统,自动标识重点帮扶对象,并总结出不同求职者在技能与需求上的最鲜明特色,实现“一人一策”精准服务。

家住劲松街道的残疾人程先生因行动不便,长期待业在家。在向街道表达了“想要一份档案管理工作”的愿望后,就业服务专员通过智能匹配系统,精准筛选并为程先生联系到一家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还争取到了面试机会。“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有对口的工作机会,”程先生期待地说,“我正在认真准备面试,希望能顺利获得这份工作。”

面临本地岗位资源有限的困境,劲松街道主动“走出去”,联合临近其他街道共同打造了“三公里跨区就业服务圈”,扩大岗位供给半径,并联手举办金秋专场招聘会,推动人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据了解,招聘会采用“线下现场+线上直播”模式,单场活动吸引近千人到场,有接近半数的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有效拓展了就业空间。

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与就业状况紧密相连。面对大量就业需求,劲松街道在12个社区全面设立“就业服务驿站”,推动就业服务触角下沉。驿站内配备就业专员,把政策咨询、岗位推荐、补贴申领等服务一齐送到群众家门口。针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驿站还提供上门办理等暖心服务。此外,“岗汇朝阳·职达社区”流动服务站活动也在街道内各社区同步开展,月均服务活动超10场,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触达居民。

智能系统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专业服务队伍的支撑。在工作中,劲松街道更加注重提升就业服务队伍的专业能力,建立了“理论 + 实操 + 交流”三维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微课、业务实操、情景模拟演练等课程,全面提升就业专员运用智能系统的能力和职业指导水平。

在解决居民“就业难”问题的过程中,劲松街道始终坚持一份帮助居民就业的初心,既通过AI提升服务效率,又保留面对面、心贴心的传统服务方式,着重为零就业家庭、困难人员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持续性援助。“有很多就业政策我们不太了解,还经常漏看街道发布的岗位信息,上门帮扶、讲解的就业服务对我们找工作真的帮助很大。”劲松街道居民田女士说。

截至目前,劲松街道已通过“五个一”就业服务模式帮扶上千名失业人员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得到持续巩固。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基层就业服务的“供需错配”难题,更用精准化、暖心化的服务,为每一位求职者点亮了职业道路上的明灯,让“就业梦”从期待变为现实。(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