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北部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全面收官,320公顷产业街区以“科创氛围、工业美学与宜居体验”三重融合的新貌正式亮相,成为首都城市更新的标杆案例。其中,全新打造的“酒仙桥记忆”文化墙与“城市记忆线展厅”同步开放,为片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深挖文化基因工业记忆焕发新生
酒仙桥街道地处朝阳区东北部,总面积5.3平方千米,作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源地,承载着718厂、774厂等一批工业遗产的辉煌记忆。此次升级中,街道深挖“工业遗产、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三大核心脉络,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酒仙桥记忆”文化墙。

文化墙通过不锈钢艺术字体、工业装饰拼贴等多元形式,生动呈现了酒仙桥从老工业基地到高精尖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历程。树池篦子上的电阻电容轮廓、街区座椅中的光谱元素,将工业基因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既让老一辈从业者找到情感共鸣,也让年轻一代感受工业历史的辉煌。同步亮相的“城市记忆线展厅”,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展示载体,成为片区文化新地标。

“微改造”见实效空间品质全面提升
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酒仙桥街道聚焦“街道空间整治”核心,以“微改造”实现“大提升”。项目围绕四条重点路段和六个重要节点,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优化空间布局:将酒仙桥北路人行道从0.9米拓宽至2米,布设59套智慧自行车停车栏,打造4.4公里沿街慢跑空间串联多个口袋公园,闲置边角地变身阶梯花园和休闲“活力场”。

同时,街道兼顾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通过科技赋能打通交通堵点,同步推进大山子、芳园里等老旧小区升级,规范停车秩序、修补绿化景观,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实现营商环境与慢行体验“双优化”。
产城文融合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焕新后的酒仙桥北部区域,成为“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土。798-751艺术区跨年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电子城周边灯光秀引发社交平台热议,万红路慢生活街区的特色市集既方便居民消费,又为企业提供展示窗口。环境升级带来显著红利,企业招引人才更具优势,园区商户客流量与订单量持续增长。

未来,酒仙桥街道还将推出常态化市集、城市微型演出、文艺展览等活动,持续推动文化、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这场跨越工业记忆与未来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正让酒仙桥街道成为朝阳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