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亮马桥路九号院的六栋居民楼在晨光中格外鲜亮。曾经斑驳脱落的外墙换上了整洁外衣,杂乱缠绕的线缆悄然“隐身”,焕然一新的楼道与生机盎然的花园相映成趣。这场惠及数百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让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楼实现“逆龄”生长,更彰显了酒仙桥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

作为酒仙桥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项目,亮马桥路九号院曾因建成年代久远,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民生痛点:外墙保温失效导致冬冷夏热,上下水管道锈蚀引发“跑冒滴漏”,楼顶渗漏、楼道线缆杂乱等问题更埋下安全隐患。“一到雨季就担心楼顶漏水,老旧水管偶尔还会堵塞,生活太不方便了。”提及改造前的状况,小区居民仍记忆犹新。

民生痛点就是治理靶点。2024年10月,酒仙桥街道牵头启动亮马桥路九号院改造工程,将其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为确保改造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动牵头,搭建“多方协商平台”,组织南路社区党委、设计单位、施工方与居民代表召开多轮协调会,逐一对改造方案、施工节点等关键事项达成共识。

党建引领成为改造工作的“红色引擎”。南路社区党委组建由网格员、楼门长和党员骨干构成的“入户小分队”,开展全覆盖“敲门行动”,详细记录居民对门窗更换、管道改造等方面的具体诉求,最终形成的“问题台账”直接转化为改造“任务清单”。“从外墙颜色选择到保温材料挑选,我们的意见都被充分采纳,这改造真是改到了心坎里。”参与协商的居民代表感慨道。

为保障改造质量,酒仙桥街道建立“街道统筹、社区监督、居民参与”的三级监管机制,将“居民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针对改造中居民反映的窗框尺寸不符、漏风等问题,街道与社区主动介入,多次协调施工方完成返工更换。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推行“一户一策”精准服务,合理调整施工时段,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党员志愿者的“温情监督哨”让改造全程透明高效。九号院党支部书记韩金泉带领党员志愿者组成监督小组,每日不定时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并上报施工隐患。他们还将施工进展、质量检查情况实时发布到居民微信群,让改造过程全程“阳光可见”。“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更要当好家园改造的参与者和监督者。”韩金泉的话道出了党员们的心声。

改造完工后,酒仙桥街道更注重激活居民自治活力,推动“改造”向“共治”延伸。在社区党委引导下,居民自发成立“绿植养护队”,将红霞路社区的原有绿植移植到小区花园,既节约成本又留存了邻里记忆。如今的亮马桥路九号院,不仅实现了外墙保温、上下水管道、楼顶防水等硬件升级,更凝聚起邻里和睦、共建共享的社区温情。

“现在住在这里心里特别亮堂!”站在粉刷一新的楼前,居民的笑容格外真切。亮马桥路九号院的蝶变,正是酒仙桥街道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酒仙桥街道将总结推广该项目经验,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精雕细琢的治理功夫,让更多老小区焕发新生机,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