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北京段绵延82公里,横跨六区。在北京朝阳段,它以通惠河、北运河为主线,交织坝河、萧太后河等支流,串起沿线的文化遗产与产业园区,绘就了一幅水城共融的生动画卷。

万流朝宗
大运河北京朝阳段
作为贯通五大水系的千年动脉大运河,北京朝阳段织就了一张承载着商贸繁盛、文化交融的水脉网络,让“万流朝宗”的历史荣光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北京朝阳与大运河的羁绊始于漕运门户的使命担当,北京段82公里河道中,朝阳段横跨通州区与老北京城之间的关键节点,四条河道如同古代的“高速公路”不仅运送着南方的丝绸木材与百万石漕粮,更承载着文化流、经济流与政治流的交汇共生。
从隋代涿郡的漕运初兴,到元代裁弯取直后元大都的繁荣,朝阳始终是南北物资集散的核心枢纽,“漕粮散运”的功能让这里成为京城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头。
漕运新章通惠河
通惠河的碧波见证着朝阳与运河的千年共生。元朝时,为解决漕粮从通州进入都城粮仓的运输问题,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开凿新河道,凭借24级闸坝的精巧设计,破解了十九米水位落差的难题,让漕船逆流而上,直达积水潭,成就了“舳舻蔽水”的盛景。
如今的通惠河,褪去了漕运的繁忙,却以文化、生态、旅游交融的新姿态,成为朝阳居民休闲漫步的城市秘境,让千年水脉与现代生活温柔相拥。
八里桥不落桅
八里桥横跨通惠河,是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文物,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桥因桥拱高阔、舟行不必落桅而拥有“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也成为漕船畅行的关键所在。
如今,原桥经过大修,恢复古朴风貌,西侧新建的新桥承担交通功能,护栏上“疏浚开漕”的雕刻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运河与朝阳的过往。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措施,让运河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漕运重地平津闸
通惠河的流水悠悠,在朝阳高碑店乡的土地上,平津闸的条石静静矗立其中,上闸作为郭守敬24闸中唯一留存的元代漕运码头遗址,它见证着朝阳与大运河的千年羁绊。
这里曾是漕运重镇,客商云集、店铺林立,运河不仅带来了物资流转,更沉淀了鲜活的非遗文化。而今,朝阳深挖漕运文脉,以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将古闸遗址、非遗文脉与现代创意相融,让千年漕运遗产在朝阳的守护与活化中焕发跨界融合的新生机。(朝阳报)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