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红庙社区,辖区0.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8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旧居民楼与2个平房院错落分布,4000余名常住人口中老龄化特征显著,居民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分化态势。自2022年1月八里庄街道工委在全域启动“全网有力”强基工程以来,作为试点的红庙社区党委以网格治理为突破口,构建五级治理体系、打造实体化阵地、激活队伍活力,让这座老旧社区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不交叉、不重复,全面覆盖、有效衔接”,红庙社区党委按照街道统一部署,将全域科学划分为8个单元网格,创新构建“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员—楼门长—移动网格员”五级治理体系,将意见收集、议事协商、矛盾调解等治理触角延伸至楼院末梢。而实体化网格阵地“红力坊”的建成投用,更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载体。

据了解,社区统筹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并整合辖区共建资源,率先将机二委第一网格原有居民活动站升级为60余平米的“红力坊”示范阵地,集支部阵地、服务窗口、精神家园、议事平台、邻里空间五大功能于一体,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在此基础上,2024年底,电建、电厂、教工及公安消防四个网格新增4处“红力坊”,朝着“三年内以点带面、连片覆盖”的阵地布局稳步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整体格局持续优化。

治理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人。红庙社区创新引入“移动网格员”机制,聘任18名快递员加入治理队伍,推行“爬楼入户看一看、发现问题报一报、老弱病残帮一帮”的“三个一”工作法,让治理重心真正下沉至楼栋、覆盖到入户。此前,机二委第二网格一名“移动网格员”在派件时,发现一位腿疾老人多次敲门无应答,凭借对居民情况的熟悉迅速警觉,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并协同警务人员将老人送医,同时联系家属,成功化解一起安全风险。社区还设立“移动小哥楼栋监督员”岗位,构建起高效灵敏的移动治理机制,让网格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依托五级治理体系,红庙社区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网格有事大家帮、楼门事务共同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电建网格柴家湾6号楼单元门前的老旧水管因常年腐蚀漏水,严重影响居民出行。楼门长发现问题后,立即通过网格组织召集网格员及联络员沟通协商,社区党委迅速响应、靠前协调,最终协助住户完成设施拆装,推动产权单位顺利更换水管,高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为进一步建强治理品牌,社区深化“三带三议三结合”党建引领治理机制,以“一个党员带一户、三个党员带一门、十个党员带一楼”推动组织力量下沉,健全“提议—商议—决议”议事协商闭环,推动党建引领与社区自治、居民需求与资源整合、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治理深度融合。在电厂网格全景楼院提升项目中,该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居民深度参与改造议题形成、方案优化及决策实施全过程,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成效。

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在红庙社区的网格中不断上演。机二委第三网格将长期闲置的绿地改造为微生态园,创新推行“网格党组织+物业+志愿者”共管模式,结合党员认岗定责与居民分时段参与,实现公共空间的持续维护与邻里关系的和谐融合;第一网格网格员协同居民代表提出“废旧平台改造”议题,经社区党委统筹召开议事会并申报项目经费,合力将废弃区域打造成深受居民喜爱的“共享花园”。

八里庄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红庙社区的实践是街道“全网有力”强基工程的生动缩影。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网格治理创新,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激活治理动能,让基层治理效能在为民服务中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