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焕新生,文艺活动添年味。春节期间东城区文联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精彩的非遗技艺引人入胜,传统民俗拉满了年味儿氛围感,让市民在节日中零距离感受浓郁的书香气息和东城文化魅力。

美术馆里迎新春

1月23日至26日大年初二至初五上午,东城区文联、东城区书画协会会同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东城区图书馆在东城区风尚美术馆连续举办4场“书海听涛”迎新春书画笔会活动。东城区书画协会耿军、李德民、孟宇明、王旭红、马煜、张庆玲、岳连仲、冯红梅等8位老师现场为市民群众书写绘制书画小品和春联福字,讲解书画知识,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老师,我想请您写个福字,要笔画粗的厚实的福。”“我老父亲今年90岁了,我想给他写个寿字儿。”“春节为什么都要贴福字?”“我想学书法,从哪个书体入手好呢?”大家围在书画家身边,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和需求,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的定制作品新鲜出炉。

现场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与活动,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更激发了书画家的创作热情,创意十足、造型别致的福兔,“笃志好学”“日积月累”“宁静致远”“天道酬勤”等促学名言被孩子们无比珍惜地捧在手上,“千祥云集”“玉兔呈祥”“连年有余”“越来越好”等四字吉语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统计,活动期间,8位书画家共创作并送出书画小品、春联福字、四字吉语等作品240余幅。

王府井书店话非遗

“传统民俗味 欢乐中国节”。春节期间,由东城区文联的3位老师带来的非遗文化活动在王府井书店陆续登场。

大年三十(除夕)当天,金马派风筝非遗传承人、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吕铁智走进王府井书店,为读者讲述,并指导读者体验风筝这项传承百年的“指尖技艺”。活动现场,在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兴致勃勃地描画着手中的风筝,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更多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老北京毛猴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至今,备受认可。大年初一,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非遗手艺人甜甜来到王府井书店,带小读者们现场体验了毛猴制作。

活动现场甜甜老师认真地为现场的小读者们介绍了毛猴的由来和演变历程,引导大家细致观察毛猴作品的特点与韵味,小读者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纷纷动手跟着老师体验毛猴的制作过程,现场热闹非凡。

大年初二下午,东城区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著名京味民俗画家、专家杨信为王府井书店的读者们带来一场生动的“话民俗”活动。

为了让大家了解民俗的起源和趣味性,杨信老师结合其著作《祥瑞中国》,从建筑艺术的角度阐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祭灶、扫尘、写“福”字、贴春联、守岁等民间习俗,吃出住行上的诸多讲究,让“老北京”读者颇有感触,异地的读者也被传统习俗里花样繁多的各类民俗活动、烟火气息浓厚的老北京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现场小朋友们安静地围坐聆听,在老师的认真讲解下频频点头。

地坛庙会品民俗

春节期间,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过好传统节日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东城区举办了“福满京城春贺神州”地坛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上,非遗技艺集中展示、传统民俗制作体验等带来了浓郁的年味儿氛围,庙会观众赞不绝口。来自东城区文联的艺术家们制作的民间手工艺品,也引得人们纷纷驻足。

此次庙会上,面塑技艺传承人、东城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彭小平带来了兔年大吉面人和福禄寿三星等面人作品,并在现场展示了面人技艺。庙会文化的喜庆和祥瑞深入人心,北京面人也深受游客喜爱,不少游客选择了将喜欢的面人作品带回家过年。彭小平老师说,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建立民间情感,老百姓就是鉴赏家,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非遗技艺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同时他表示,参加了二十多届地坛春节文化活动,这个文化活动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民间,过大年必须要来地坛走一趟才觉得有年味儿。

素白泥坯上两只长耳朵、一张红红的三瓣嘴、一身彩绘华丽装束,有的骑着马或鹿,有的骑着老虎和狮子,色彩鲜亮、活灵活现……由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胡鹏飞创办的兔儿爷制作工作室——吉兔坊的泥彩塑兔儿爷产品在地坛庙会上大放异彩。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兔儿爷的制作技艺也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兔坊的工作人员将兔儿爷作品摆放整齐供大家欣赏,同时还为现场群众讲解老北京兔儿爷文化及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引得现场观众连连点头,萌趣可爱的兔儿爷也让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伸手触摸起来,纷纷被兔儿爷的文化魅力所吸引。

春节期间的非遗技艺、民俗活动与其他文化活动一起,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相结合的新春文化盛宴,为东城人民献上精彩的“新春文化大集”,与大家共度一个欢乐祥和、文化味儿十足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