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不妨来东城的剧场,于戏剧舞台中寻找一份清凉惬意。丰富的剧院是东城“戏剧之城”建设中别具特色的文艺地标,话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儿童剧、音乐会等多种类型的演出在各类剧场密集推出,东城区的街头巷尾、商圈景区处处有“戏”,让“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这张文化名片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在王府井大街22号,外观简约现代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与庄重大气的首都剧场相互呼应,吸引着人们走进北京人艺、走近戏剧艺术。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着眼于未来首都戏剧创作和多元化展示,内设两座专业话剧剧场——中剧场命名为“曹禺剧场”,向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致敬;位于三层的小剧场沿用曾位于首都剧场南侧的“人艺小剧场”这一名称,意在延续人艺舞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舞台记忆。自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投入使用以来,首都剧场、曹禺剧场、菊隐剧场、实验剧场和人艺小剧场等北京人艺5座剧场大小错落、各具风格,成为高品质的剧场集群东城区的文化新地标。
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史上一座坚实的丰碑,1982年,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作品诞生于此。多年来,作为中国小剧场戏剧肇始之地的东城区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使小剧场的发展运营日益蓬勃。
2022年小剧场戏剧诞生40周年之际,位于东单黄金地段的百年大华影院“华丽转型”成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集演出场所、文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三位一体,同时拥有歌剧厅、戏剧场、环型剧场、实验剧场、天空剧场、音乐厅,以及10余个排练厅和多个公共艺术空间,为全国文化中心再添一处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艺术空间。同年8月,“大戏东望·2022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致敬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开幕式上,一场特殊的朗读会带着温馨与感动在此举行,知名编剧、导演、演员和非职戏剧、新生代群体代表分别朗读自己创作或参演的戏剧作品片段,致敬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
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戏剧资源得天独厚——新中国第一座以表演话剧为主的剧场首都剧场、新中国儿童剧的领头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剧场院线保利剧院院线、新时期以来极具国际范儿的中央歌剧院……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至关重要的机构均坐落在东城区。经过多年发展,东城区已形成了完整的戏剧产业链条和优质的戏剧生态,一张立体而饱满的东城戏剧版图呈现在人们眼前——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40个剧场,占全市艺术类剧场总数量近三分之一。其中,既有首都剧场、保利剧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剧场,也有国话先锋剧场、蜂巢剧场等特色鲜明的小剧场,还有南阳共享际、美后肆时等集书店、文化活动中心、咖啡厅于一体的剧场。
近年来,东城区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推进剧场改造,并积极利用演艺激发老城活力,在引导建设百姓身边的剧场上探索出了生动的案例。在一些新兴的商业综合体、居民集聚区、书店、文化产业园区,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位于赵府街20号的金台·共享际文化产业园毗邻北京中轴线,建筑面积4155平方米。产业园在对老旧办公楼进行改造提升基础上,结合东城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定位探索城市更新的全新可能,最终形成了“戏剧孵化平台+消费创新平台+国际交往平台”的业态模式。园区依托小剧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青年戏剧工作者提供内容创作平台;构建拥有丰富内涵的演出、会客、餐饮、文化交流等多元消费场景,并延伸打造露台商业空间,为市民观景和消费创造了层次更丰富的体验感。未来,园区将以小剧场展演空间为核心,通过文创工坊、共享办公、人才公寓的布局,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的“东城样本”。
在东城南部区域,同样有越来越多的新颖艺术空间出现。结合区域独有的会馆、胡同、古建、街区等地标建筑,东城正打造胡同剧、古宅戏等东城特色的演艺生态。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的“会馆有戏”演出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地不断上演、深受好评。
演艺新空间的蓬勃发展,是文化消费融入生活的见证。东城区不断深化整合剧场资源、拉动文化消费的“戏剧大道”概念,将剧场群落中的点位变身为“居民常去,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成为整体规划布局戏剧消费场景的新尝试。
如今,在东城,剧场已不仅仅是演出的场所,也是新空间、新业态、新生活的代名词。梯度化剧场空间的整体布局形成了“城中有戏、戏在城中”的剧场集群,使戏剧文化真正成为东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