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东城的生活氛围、烟火气,独特的老城文化魅力,为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
传统文化立足东城沃土
“小朋友们,大家来猜一猜,这个大柜子以前是谁用的呢?”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内,讲解老师正带领小朋友近距离观赏中国传统家具,了解木作家具的发展历史和榫卯结构。
这座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为“龙顺成”生产销售基地,经改造升级后集“京作”非遗文化体验、老字号京味特色展示、文创办公、特色餐饮于一体。园区与周边社区合作,常常吸引居民前来参观体验。“这个活动离家近,让我近距离感受非遗,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现场的小少年边体验边兴奋地说。
如果说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华丽转身,是东城创新文化形式的匠心体现,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另一处展现文化源远流长的新景观——会馆群落,则是创新文化的活力见证。
东城区共有37处南北交会、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三里河畔,古色古香的戏台前时常笑声连连。近日,沉浸式北京曲剧《京城拍卖会》、越剧《陈三两》等戏剧同时启幕,丰富的演出内容吸引了市民前来参观体验。听曲、看戏、赏非遗……每年会馆开展的“会馆有戏”惠民演出达百余场。“每周都会推出不同的节目,上座率基本在95%以上。”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京地合作的会馆空间现已拓展到10处,集中展、演、荟、讲、秀,为市民带来多元交融的视听盛宴,不出京即可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精华。
文化空间提供多元服务
走在东城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能邂逅清幽的书店、精致的文创商店、新潮时尚的剧场。种类多样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相融相生,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远方”。
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社区话剧小组的大爷大妈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着;隔壁的房间里,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正在进行一场“朝阳门TALK”主题对话……这处老少皆宜的艺术空间位于内务部街27号院,被居民亲切地称为“27院儿”。
“27院儿”二进大院被分割成10个功能不同的独立房间,每周举办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涵盖戏剧、美术、亲子教育、舞蹈、建筑等。“27院儿像一块文化磁石,将天南海北的文化艺术吸引到胡同四合院里,老人、年轻人、小朋友争相成为参与者、培育者,本地居民的幸福感也在增长。”主理人牛瑞雪说。
文商旅融合的背景下,东城文化空间以丰富的内涵和形态出现在街头巷尾,丰富着百姓的生活。
从内务部街向北漫步,青砖灰瓦的胡同中,一抹鲜亮的黄色格外醒目。推门而入,新颖的创意藏于空间的各个角落。作为综合阅读空间,这里没有厚重的书架带来的压迫感,由墙体改造而成的凹凸结构自然而然地作为书籍展示的“窗口”,轻巧地摆放着运营团队精心选择的书目。
正如它的名字“可能有书”一样,这里不单单是一个阅读的空间,还集画廊、咖啡馆、放映厅、自习室、包子铺为一体。秋日午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不经意间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窗外地道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图景。
烟火记忆留住文化情怀
对于居民而言,家门口的社区商业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东城而言,商业氛围里文化的浸润无处不在。文化元素通过便民服务圈巧妙融合勾勒出老城生活的新样式。
家住崇文门周边的街坊邻居们,近日奔走相告。承载着许多老北京人烟火记忆的崇文门菜市场即将回归。“留住老味道、打造新体验”,运营方赋予了商业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改造过程中,工程团队特别注重保留崇文门菜市场的特色,如传统的售卖方式、复古的卖场环境等,力求让顾客在踏入市场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熟悉而亲切的氛围。
距离崇文门不远处的尹三豆汁,中秋前夕也是一番热闹景象。“还有闪送的,现在大家要把文化带回家”,店员介绍。
走在东城,从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消费需求,延伸至休闲、社交、娱乐等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无不体现着文化。
金秋九月,地坛书市再度开启。公园内本有的古色古香,决定了这是一个办书市、办庙会的绝佳场所,创造了“诗与远方”集一体的商业和文化景观。周边五道营胡同,不少精致的咖啡馆、饮品店以供消除乏累。
东城美好的生活环境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形态的沃土,文化也正以崭新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市民面前,并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承载更多便民功能和需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