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办日前启动2024北京创城精品线路媒体探访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采访,全面展示文明城区创建的生动实践。11月6日,探访团走进东城,参观调研美后肆时市民文化中心、景山街道“微景家园”,感受东城浓厚的文化底蕴,共同领略东城文明和谐的首都核心区风采。
多元供给提升为民服务新效能
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坐落于美术馆后街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是东城区景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也是老城区最大规模的基层公共文化综合体,这里为市民提供优质、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一站式特色文化体验,让胡同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时尚的文化生活,被誉为“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
朱漆大门内,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由回廊相连,雕梁画栋京味十足。创城媒体探访团一行走进美后肆时,随处转一转,美剧场、美作馆、美书馆、美画馆等15处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琴茶、非遗等特色活动,是一个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
2020年9月开馆以来,推出“肆时韵味”“肆时风味”“肆时趣味”“肆时美味”4大板块活动,举办四合院单身青年节、四合院萌娃节、四合院音乐会、四合院艺术节、四合院戏剧节等20多项4900余场活动,累计进馆近80万人次,惠及市民50余万人次。
“我们看到,附近居民在这里进行乐队、舞蹈排练,还能观看戏剧,并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美后肆时是一个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时尚的文化生活。”新京报社记者陈璐在参观后说道。
受邀参加此次探访活动的专家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齐骥表示,东城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也是现代文化活动的聚集地,美后肆时充分体现了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的发展理念,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文明交融的绝佳场所。
共治共享绘就美丽家园新画卷
漫步于东城的胡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画绘声绘色讲述着胡同的故事。青砖古墙间,枣树硕果累累,小女孩轻挥竹竿,红果摇曳;小卖部、二八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将墙面点缀成一幅幅充满记忆的画卷……这些彩绘不仅美化了街景,还让过往居民涌起怀旧之情;精心布置的橱窗内,泛黄的粮票、学生证等老物件静静陈列,让文化韵味愈发浓厚。
近年来,景山街道持续提升社区环境,开展“微景家园”建设,通过挖掘胡同文化内涵,引领地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共享,激发了居民共同建设文明美好家园的热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积极扮靓社区空间,让胡同生活更有烟火气,打造家门口的市民生活圈,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文明城市建设,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参加本次活动的“中国好人榜”身边好人胡雅丽表示,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它“看得见”“摸得着”。文明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大家共同担起的责任。“作为一名服务20余载的东城区公共文明引导员,我将持续发挥文明引导作用,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文明实践赋能群众美好新生活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始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全面加速“崇文争先”,强化思想引领,聚焦群众需求,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升级,构建覆盖“区—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工作体系,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3个,实现全域街道、社区100%全覆盖。
近年来,东城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挖掘辖区文化资源,相继打造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颜料会馆、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等文化特色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文化东城”会客厅、“会馆有戏”等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育文明,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系列活动,以“四个一”为抓手,在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上实现新突破,在丰富活动载体、精准服务群众上拓展新途径,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下一步,东城区将继续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不断增强文明创建工作实效,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投身文明城区建设,持续将“文明指数”转化为“幸福指数”,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