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是民生大事,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近年来,龙潭街道聚焦辖区老年人口基数大、需求多样化的实际,以党建为引领,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打造“织网绣花”精细化区域养老服务品牌。围绕“医养+、慧养+、宜养+、康养+”四大维度,街道构建起“一中心、五驿站、十三餐点”的养老资源体系,涵盖1个养老照料中心、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13个养老助餐点,从助餐、助浴、助医等基础服务到失能老人专业照护,让基层养老服务在“15分钟步行圈”内可触可及,为老年人筑牢幸福养老的坚实底线。
从“吃得饱”到“活得乐”的品质升级
上午11点,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食堂香气四溢,72岁的独居老人王大爷正在刷卡取餐。看着餐盘里的牛肉丸子,他笑意盈盈地说:“荤素搭配得当,还做得软烂可口,比家里自己做方便多了。”这是龙潭街道助餐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龙潭街道持续优化地区养老助餐点布局,引入小胖包子、紫光园等餐饮品牌,地区13家助餐点均推出“惠老价”套餐,并接入北京民政小程序,支持老年卡实时结算。部分助餐点还可通过“小蓝船”App实现线上订餐、送餐到家。街道还联合养老服务企业“小蓝船”,吸引63位老人加入“慈孝守护”居家养老服务计划,启动“智启银龄、悦享餐食”智能养老助餐App体验,共同助力地区养老“慧养模式”深入发展。从到店就餐到上门配送,全方位配餐服务网络彻底破解老年人就餐难题,实现了从“吃得上”到“吃得好”的转变。
除了舌尖上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盈同样是晚年幸福的关键。早上10点,各个社区活动室热闹非凡,书法班、舞蹈队、棋牌社等活动轮番登场,吸引了不少老年人踊跃参与。“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现在有了这些活动,生活充实多了!”78岁的张奶奶一边展示刚完成的书法作品,一边笑着说道。
龙潭街道不仅在重阳节、敬老月等时间节点开展特色养老服务文化活动,还通过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邻里交流与互助中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从“有服务”到“服好务”的精心守护

下午2点,理发师傅小黄准时敲开了失能老人李奶奶的家门。“今天我给您理个利落的短发,清爽又好打理,保证您精神头儿十足!”
话音未落,小黄便熟练地铺好围布、拿出工具,动作轻柔细致。作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签约的专业理发师,这是小黄为失能老人上门服务的第二个年头,他说:“每次看到老人们理完发后容光焕发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做的不是简单的手艺活,而是在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添一份体面和舒心,特别有意义。”
目前,龙潭街道已有752位老人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签约了基本养老服务或家床服务。驿站组建了专业照护团队,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将洗头理发、修脚护足、健康监测等服务精准送上门,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贴心照料。
为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龙潭街道推出“菜单式”养老服务模式。从助餐、助洁到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每一项服务都经过精心设计,并可根据个人情况自由组合。“我们希望每位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内容,过上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关怀与支持。
从“独自扛”到“有人帮”的安心保障
“吴阿姨,您慢着点,先在这儿歇会儿,我去帮您挂号、打单据,一会儿过来叫您!”上午9点,全职妈妈赵女士准时出现在医院门诊大厅,小心翼翼搀扶着独居老人吴阿姨坐下。
作为“陪医无忧”平台的签约陪诊员,她从接单起就全程跟进——提前确认就诊流程、代取号排队、陪同问诊沟通、协助缴费取药,每个环节都细致周到,让行动不便、独自就医犯难的吴阿姨彻底没了顾虑。
龙潭街道聚焦辖区“老人看病陪护难”与“全职妈妈就业难”双重民生诉求,将零工市场建设与养老服务创新有机结合,实施“陪诊服务赋能计划”。通过标准化陪诊服务补齐医养服务短板,既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贴心的就医体验,也为全职妈妈等群体搭建了灵活就业平台,实现民生诉求的双向回应。
从养老助餐点的一餐热饭到全流程陪诊的细心呵护,从专业照护的细致入微到精神陪伴的暖心互动,龙潭街道把对老年人的关爱融入衣食住行、医养康养的每一个细节,用实打实的举措回应民生期盼。
展望“十五五”,龙潭街道将系统构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照料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三级联动体系,实现各级设施功能互补、协同共进,编织起一张覆盖居家养老全场景的细密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打造集驿站贴心服务、居家专业照护、社区有力支持、健康科学管理、医疗及时协助、集中安心养老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全力推动服务提质增效,续写惠民利民的崭新篇章。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