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源街道康宜园社区,楼门不仅是进出家门的通道,更成为居民参与治理、邻里互助的“微单元”。近年来,面对老年人口多、公共空间有限等现实情况,社区以楼门为治理主阵地,系统构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机制保障”三位一体治理新格局,让楼门“活”起来,让邻里“亲”起来。
党员亮身份,楼门有了“主心骨”
康宜园社区以党建为核心,实施楼门“灯塔工程”,通过“党员亮身份—责任区包干—党小组扎根”三项举措,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社区在每个楼门甄选2-3名居民代表担任楼门长,明确服务职责,进一步提升服务居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为基础,社区还以楼门为单位划定党员“责任田”,聚焦信息摸排、政策传递、民情响应、活动动员四大职能,推动党员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社区党支部按楼门划分功能性党小组,由包楼社工党员担任组长,建立“定期学习+事务研讨+活动策划”常态化机制。党小组每月组织学习,每季度聚焦楼门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并结合居民需求策划活动,一年来,各党小组牵头打造了文化墙、邻里节、共享花园等十余个特色项目,带动党员、居民、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率大幅提升,形成了“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基层治理合力。
居民齐参与,楼门变成“大家庭”
康宜园社区打造的“融宜友邻”议事平台,运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步议事法,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议事厅”双线联动,让协商民主在楼门落地生根。面对南区2号楼的垃圾堆积难题,楼门党员通过议事平台组织居民共商共议,最终将卫生死角变为共享花园,实现了从“乱”到“治”的美丽蜕变。全年通过该平台累计解决楼门问题20余件。
在议事协商的基础上,社区进一步汇聚楼门内的热心力量,鼓励热心居民化身志愿者,共同组建了“幸福五色花”楼门帮帮团。服务队通过建立“红橙黄蓝绿”五色台账,对楼内高龄、独居等特殊老人进行精准识别与分级管理。志愿者们按需提供“敲敲门、聊聊天、代跑腿、防走失、查安全、常关注”六大基础服务,并灵活拓展“N”项特色服务。从温情脉脉的日常问候,到争分夺秒的紧急送医,楼门也由此升华为邻里守望的暖心空间。
社区创新推行“双长制”,构建老中青结合的骨干队伍。由热心老人担任“绿色活力”楼门长,并纳入积分制激励;同时动员在职党员和年轻居民担任青年“副楼长”,注入年轻化、数字化活力。实践中,69岁的杨阿姨发现楼门问题后,青年副楼长王钏旭便协助她线上发布通知、收集意见,形成了“老带新、新助老”的暖心协作。
“楼门微项目”让居民成为治理主角。在南区5号楼3单元,党员孙庆林发挥书法特长,与老伴一起将电梯间打造成集书画展示、图书漂流于一体的文化“客厅”,如今已成为居民交流、亲子互动的热门打卡地。
机制来护航,楼门治理“可持续”
为确保楼门治理行稳致远,社区构建起“公约筑基+数字提效+能人赋能”的长效机制。制度上,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楼门文明公约》,以“自我制定、自我遵守”的柔性约束,推动居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共治”。数字上,搭建集通知发布、线上议事、问题报修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居民微信群,实现楼门事务“指尖办理”,报修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同时,挖掘社区内法律、医疗、维修、文体等领域的“达人”,组建“楼门能人库”,建立“特长清单”与“需求清单”动态对接机制,推动“能人资源”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让闲置技能转化为共享资源。
机制的协同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银龄结对”让关爱触手可及,“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成为常态;在公约引导与居民共治下,隐患顽疾得到有效治理;“楼门能人库”累计提供志愿服务200余次,覆盖500余人,形成了“身边人帮身边事”的互助氛围。
从党员亮身份到居民齐参与,从机制保障到邻里互助,康宜园社区用实践证明了 当每个楼门都成为温暖的“共同体” ,整个社区就自然成为了和谐的“大家庭”。在这里 “陌邻”变“友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上演的生活场景。楼门治理也不再是任务清单,而是居民们自发守护美好家园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