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石景山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系列文学作品展示

叙事散文:守一片初心护一城健康

——记石景山区中国好人姜影

作者:卫如珍

image.png

在石景山区疾控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战士”,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坚守在禁毒防“艾”工作一线,用精湛的医术和女性特有的爱心,曾帮助过200余名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重树生活信心,帮助400多名吸毒成瘾人员逐步远离毒品、重新回归社会。她,就是石景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医生姜影。

既然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做,总得有人做。”

记得有人曾说过:“判断一个医生是不是医术精湛,是不是好医生,看看他的患者就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姜影的患者们都念念不忘地称她为“姜姐”“姜妈妈”“知心妹妹”。

早在八年前,姜影已从北京市石景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转岗至石景山区疾控中心门诊部,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辖区结核病防治、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同时还要负责入学新生的结核病筛查、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培训等,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日常管理工作,但找她的艾滋病人并不少。

“艾滋病是传染病,总归是有风险的。”姜影说,“作为医生与患者密切接触,仅在抽血这一环节,操作过程中哪怕出现一丝意外,或者碰到了一个劣质的针头,为患者采血时,都有可能扎到自己,让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大大提高。”

姜影忍不住回忆起那次刻骨铭心的抽血。在刚工作不久,她给一位被确诊的艾滋病人复检抽血时,不慎让采血针扎到了自己手指上。她赶忙把针眼附近的血挤干净,不停地用水冲洗、消毒,并及时去做了抽血检查。在长达三个月的自我监测期间,尽管心里非常害怕,但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只将此事告诉了丈夫。由于丈夫也是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她的工作内容,叮嘱她及时检测。直到最后结果出来没有感染,她和丈夫才舒了口气。

姜影深知每一位患者内心的渴求,她就像一位知心姐姐、贴心的家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守护着他们。姜影还经常参加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与艾滋病患者同吃同睡,除了给他们做检测,还聚在一起,“像开茶话会一样,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开导他们。”

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是对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进行长期维持治疗,以减轻他们对毒品的依赖,使成瘾者回归社会。这是一份天天与吸毒人员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有一次,在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发现一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不愿意接受大夫们的流行病学调查,拒绝交流沟通。此时的病人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既不愿相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又觉得既然感染,那就听天由命。面对这种情况,姜影开始不断地展开心理疏导,试着与他谈起他的妈妈,“你还有母亲要照顾,不管什么情况什么时候,你的母亲都会爱你。”这句话如同电流一样戳中了病人的内心,他眼睛一下红了,带着难抑的哭腔慢慢开口了,他说:“我曾经贩毒,都是想好好地回报妈妈,想让妈妈过上富裕的生活。谁知染上毒瘾,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啊!”姜影告诉他,艾滋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她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只要他改过自新,完全可以从新开始。至于今后艾滋病的治疗,医生们会全力帮助他。最终,她成功让吸毒者带着微笑离开了。后来,这名患者还成为了一名艾滋病防治志愿者,活跃在吸毒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和干预活动。

姜影对待每一个患者,总是更多地用爱心和关怀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姜大夫经常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只要有患者来,她随时热情接待。有很多感染者要定期做免疫细胞的监测,但又不想让家人和同事发现,就会选择在上班之前或下班以后来做检查,姜影就等着他们、陪着他们。在检测咨询中,有时需要聆听患者的满腹倾诉,有时需要不停的劝解和安慰,经常会错过了食堂的饭点,经常会说得口干舌燥,但姜大夫从来关怀至上,从来不抱怨。

姜影觉得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直面任何事情,“我倒没觉得这个工作有什么是我受不了的,我不做,总得有别人做。”

既然钟情,就勇敢地迎难而上——

“希望能用这样的办法,让他们消化各种各样的情绪。”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在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中,对于每一位患者,由于美沙酮是严格管控的药品,姜影和同事们需要看着他们喝完才可以离开,要防止患者口含偷带,防止将美沙酮带出门诊流向社会。时有吸毒者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想偷一些美沙酮带出去。时有吸毒人员侮辱、谩骂、威胁、恐吓,甚至尾随、跟踪,还有个别吸毒人员故意损坏门诊设施,不同程度地骚扰伤害医护人员。比起艾滋病防治,姜影觉得这样的工作更难,但她选择坚持原则,不畏恐吓,迎难而上。“吸毒者,既是违法人员,也是毒品受害者,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心理干预”。姜影如是说。在姜影心中,对这些事情的恐惧,抵不过看到一位病人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的喜悦。

2017年9月,吸毒人员赵某在母亲陪同下来到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当时因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对于未来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心灰意冷。姜影了解情况后,像对待亲人一样帮助赵某进行美沙酮治疗,每次治疗都热情服务,用爱心引导。让他们感觉到没有歧视,天塌了还有爱在;让他们感觉到没有被社会抛弃,得病了还有党和国家对门诊患者的关怀在。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赵某的服药依从性越来越好。2018年5月,赵某和母亲为了感谢姜影一遍又一遍的鼓励和关怀,特地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信纸里密密麻麻的手写字体流露出浓浓的感激之情。接到感谢信和锦旗后,姜影和门诊医护人员非常激动。姜影说:“每当辛苦的付出,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就是最大的鼓励。”目前,赵某已经回归社会正常上班。就在今年的母亲节,他还用自己近几年第一次工作挣来的钱给母亲包了个大红包。

当吸毒人员因各种疾病住院不能继续来门诊服药时,为了能保证患者连续治疗的效果,减轻他们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姜影总是主动联系患者和家属,帮助他们办理外送美沙酮到医院继续服药治疗的申请,多方联系,第一时间让患者喝到药。曾有一位患者全身脏器衰竭,戒断症状严重,痛苦不堪,姜影坚持每天为他送药近一个月,在患者弥留之际为其减轻疼痛。姜影说“在疾病面前,美沙酮药物起不了太大作用,而我们的关怀就像镇定剂一样,能让患者获得一份平安”。

姜影公开的手机号,成为很多病人情绪崩溃时的一根救命稻草,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无论是当班还是休假,她都会及时接听电话,静心聆听病人吐露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当年,我是特意把手机号对艾滋病人公开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一个电话联系到我。”姜影说,“什么样的情况都有,有的同性恋男士在犹豫要不要和女朋友结婚,有的人因为另一半出轨染上艾滋病,有博士,也有工人,刚开始我挺震惊的,后来我也习惯了,每次接到电话,我都以倾听为主,希望能用这样的办法,让他们消化各种各样的情绪。”患者们形象地称她为“树洞”,愿意把所有的秘密都告给“树洞”。

姜影的电话总是很多,随时待命已成为一种常态。即使和丈夫看个电影,也会收到以前接诊病人的来电,她仍会急匆匆地跑出去接。等回到影院时,电影已经演完了,丈夫有点生气,“他说,你就不能不接?我说不行,他很理解我工作的特殊性,但那时候还是有点生气。”姜影认为,“他们其实是正常人,只是大家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够。也许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一个患者回归社会,让一个家庭和谐。”

紧张的工作、不为人知的秘密、不被理解的疾病,姜影有时候也会感到身心俱疲。但她只要一想到在关爱治疗这些特殊“患者”的同时,还担负着为团队人员思想减压的重任,她便又满血复活。工作之余,她常常和同事们互相疏导心理,“不能把所有的事儿都憋在心里,我们会互相提一些排解情绪的建议,比如做运动、听音乐。”有时,她还主动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大家进行心理疏导,门诊的医护人员们齐心向上、充满朝气、正向的工作氛围,保障了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持续高效的开展。

大医精诚,始于至善。姜影以平凡守护生命,深得各界好评。曾先后荣获:石景山区“2013年感动石景山年度人物”;“北京市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能手”、“北京市高级职业技术能手”;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度“北京榜样”提名奖;“2020年石景山区优秀医师”;连续多年“北京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先进个人”等多项奖项;她所在的门诊被评为“全国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优秀门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姜影和同事们又穿上防护服逆行而上,义不容辞地冲到了第一线,打响了病毒阻击战。针对疫情进行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认真仔细摸排,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后采集样本,核酸检测,全面消毒,为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的健康默默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