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石景山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系列文学作品展示

叙事散文:激情似火,在冰上燃烧

——记石景山区中国好人刘博强

作者:刘艳茹

blob.png

下午,太阳转到房子的另一面,客厅一下子暗下来。在幽昧的光线中,我拨通了刘博强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干脆、清晰、富有活力,让我马上想起了照片中那张英俊而神采奕奕的脸。

问题自然是围绕制冰。

当然,这里提到的制冰,不是简单的冻水成冰,而是为按照奥运正式比赛的标准建造的冰上运动训练场馆制冰。这个制冰,涉及到制冰前的环境;制冰时的水温、洁净度、PH值的标准;不同的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厚薄和温度的要求不同等等,其行业技术之深之难之广博不可小觑。五年前,刘博强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还为零,五年后,他已经被誉为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第一代制冰工,而且在2022年奥运会上,光荣地成为了冰壶赛道的制冰师。

五年的经历,一定可圈可点吧?带着这个疑问,我和他之间开始了一段有问有答的电话沟通之旅。

我问的是从资料中抻出的几个问题,在我看来,这几个问题完全可以涵盖他进入制冰行业五年里的跌宕起伏。

他回答问题的热情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可能是因为过去五年值得记忆的经历太多,可能是因为我的提问开启了他记忆的闸门,可能是因为他正沉迷在研究制冰的乐趣中不能自拔,于是,制冰、制冰,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导火索,一下子引燃他的激情,话匣子打开,他的声音滔滔不绝地从电话那端传来。我手脑配合地接收着来自电话线另一端的话语,并有意无意地将那些话语在脑海中演绎成一个画面、一幅场景、一段鲜活的生活经历。

我问:“从炼钢炉的钢花四溅,到制冰间的冷冽凝霜,这是火与冰的对垒,能完美切换,这一定和你前面的经历有关?”

这之前,我对刘博强的工作经历有简单了解。刘博强原是首钢的一名工人,从19岁进厂,二十多年间,他干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老厂区停产后,还维修过空调。我对这几种工种分别干什么是模糊的,只能凭借想象和猜测。我猜测,不同的工种,面临不同的环境与技术,而每一次切换,刘博强都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投入精力掌握新技术,他一定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理念,并笃行不怠。

我因此得出了一句话,我说:“对一种良好行为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坚持最终会惠及内心,成为滋养一个人内在精神的营养品。”

我期待着他对我理解的肯定,但他没有顺着我的话说,他说:“我给你说说我做空调维修工时都干什么吧。”

他说,做中央空调时,他要爬上很高的架子打眼,一天打两百多个,最后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这样的工作量是常事。

他说,维修厂里的老旧空调时,太阳最毒最热的时候空调坏了,他要爬上去,拧开盖儿,每次前胸烫得火烧火燎的,穿的衣服能拧出水,这样的工作难度也是常事。

他说,干轧钢工比这还累。

我不得不承认,文字在真实的生活面前会显得黯然失色,他所叙述的这些真实经历让我震动,我不断唏嘘和感慨着。

我突然意识到,他的转行可能有迫切改变工作现状的因素在里面。我问:“对吗?”他说:“有,也不全是,还是因为兴趣,也或许说这个新生的职业对我来说就像一束光,虽微弱缥缈,不可把握,但它毕竟是一束光。”

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改造成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场馆。场馆冰面维护急需制冰工,2017年7月首钢组织了制冰培训,刘博强报名参加,那一年,他三十九岁。从此,他像搭上了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在制冰这个行业里全速前行。

“转行如此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是主动,主动求变,当你有了主动的意识,会发现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别人督促,是自己自觉自愿在做,而且还拥有了前瞻性。”

接着,他用五年中的一些事例验证这句话,那些事例串起来恰恰就是这五年他走过的一条路,一条对制冰技术永无休止的磨砺和探究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随时能看到他为了打磨技术肯吃苦、肯下功夫的身影。

2017年7月,在首都体育馆培训,不管平时训练多累,他周六日也不歇着,主动跑到体育馆加练。

三个月训练结束回到原班组,每个周末他仍然主动到首都体育馆给制冰师傅们打下手,磨练技术。同时,他不懂就问,从技术到设备到管理,方方面面,问完了就记到小本子上。

2018年3月,首钢的场馆正式启用,他第一个被批准进场参与设备安装。6月,场馆正式投入使用,维修人员分成两组,他负责其中一组。为了熟悉冰场运行规律,他在场馆内外放置温湿表和测温箱,每天天还没亮,就跑到了冰场,相隔两小时做一次记录,计算冰面温度和环境湿度值的变化。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全面掌握了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赛场冰面的制作维护工作。他带的组负责早晚班。为了设备安全,他每天坚持早晨五点到班,比规定提前一小时。

累,并快乐着。相比制冰之前的工作经历,刘博强觉得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苦练技术的同时,他会有意识关注这个行业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有一次,领导对新设备的采买、人员的安排、考核制度等不知如何下手,找到他聊,他像早有准备似地掏出一个小本本说:“别考虑了,就照这个做,没问题。”自信与笃定,来自富有前瞻性地准备。

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但机会来临时往往带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具。在刘博强对手头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的时候,一个新的挑战摆在他面前,领导派他到冰壶场馆学习制冰。冰壶赛道的制冰技术,在冰上运动项目中是最高、最难的。冰壶赛道全长45.72米,宽5米,从头到尾打一次点,规定时间是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全靠制冰师步频速度和甩腕力度的精准来把控。目前在这方面,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也不超过20人,首钢冰壶馆邀请的,是来自加拿大的顶级制冰师JIMMY。

畏难是暂时的,迎难而上才是刘博强的性格特点。他给JIMMY打下手,开始并不能实操。为了掌握这项技能,刘博强从头开始,埋首苦练。他借来“打点”壶,晚上八点后厂区没人了,他就在场馆外的马路上,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的中线,进行“打点”练习,摸索洒水技巧。身背40多斤的“打点”壶,练习没多一会儿,手腕就被甩酸了,但他坚持着,继续练。开始,他打的点,就像天上掉下的雨点,杂乱无章也不均匀。他不气馁,咬紧牙关、天天坚持,手都甩肿了,一个半月过去后,终于找到了感觉。再后来,他打的点越来越成熟。刚好有一天,JIMMY临时安排他上冰“打点”试手,刘博强小心翼翼上了赛道,天道酬勤,他成功了。这让JIMMY很惊讶。

一次成功不代表成熟,要做精湛的冰壶赛道制冰师仍然任重道远。举个小例子,冰壶赛道之间是用防撞海绵隔开的,一旦力度控制不好,很容易把水洒到相邻赛道上,造成赛道两侧比中间高,最后需要浇水来找平。JIMMY在这点上,一直做得很出色。为了能更好地向JIMMY学习,刘博强努力学习英语口语,经常向JIMMY请教,JIMMY也赏识他的勤奋,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一个顶级的制冰师,数以万计的重复操作,才能形成“肌肉记忆”。于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刘博强每天坚持高强度的练习,时间长了,右胳膊明显比左臂粗了一圈。渐渐地,他的打点技术越来越精湛,得到了JIMMY及行业人员的认可和肯定。

因为表现出色,2022年北京奥运会,刘博强被推选为火炬手,并进入冰立方,参加冰壶赛事的保障工作。整个奥运会期间,刘博强为奥运做贡献的同时,牢记自己学习的使命,坚持多听、多看、多动手。

从第一天进入冰立方,他每天背着一个腰包干活儿,里面是各种仪器:测温枪、温湿度仪、水质测量仪、小称、秒表等等,这些都是一名制冰师的必备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他每天记录冰场数据的点滴变化,他相信,通过大赛的积累,这些第一手的材料会对他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冰立方里,制冰师汉斯的磨壶方法和马克的打点方式让他耳目一新,他记录、分析、学习。在冬残奥会期间,他把两次比赛的制冰和维护技术参数做了详细的对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客厅里的光线变得愈加暗淡,他津津乐道地谈着制冰技术,我虽不懂,竟也听得意犹未尽。直到电话撂下,外面已是暮色四合,我仍处于一种被感动的状态中,我的脑海中涌出一句话:没有人随随便便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