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义区医院

  有这样一群温暖而亮丽的身影

  他们身着象征责任与使命的“橙马甲”

  或每日穿梭在门诊大厅

  耐心导诊

  或细心为病房里的老人理发

  年龄不同,爱心相同

  他们用坚持诠释志愿初心

  为患者送去贴心服务

  72岁“新手上路”

  宿巳平报名咨询志愿服务。

  72岁的宿巳平成为区医院志愿者已经9个月了,从最初攥着导诊图在走廊反复练习,到如今成为门诊大厅最温暖的坐标。他总爱抚摸志愿手册里那张皱巴巴的导诊图——那是去年10月19日,他在中粮·祥云小镇报名志愿者时拿到的“入场券”。

  “第一次报名时,紧张得手心冒汗。”宿巳平说,“我曾在医院目睹过患者就诊时的无助。我认为自己还有余力,便决心报名参加,帮助他人。”

  每天清晨,他辗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只为在8点准时穿上“橙马甲”。他总说:“别觉得72岁就该在家歇着,我也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

  宿巳平协助患者就医。

  “您跟着我走,20步就到了。”这样的精准导航,是宿巳平的日常“服务秘籍”。面对听力弱、方向感差的老年患者,他用脚步丈量距离,把科室位置画在患者挂号单背面,并用箭头仔细标注。

  宿巳平护送患者乘坐出租车。

  有一次,在门诊大厅里,一位家属推着坐轮椅的老人,手里还提着大包小包,正艰难地往门口挪动。宿巳平见状立刻上前,一路护送老人安全乘坐出租车。

  55岁组长的担当

  巩柏英为患者指引。

  55岁的巩柏英是区医院志愿者团队的组长,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131小时。今年5月,一位无人照料的失独老人前来就医,巩柏英注意到老人的情况,便主动上前询问,并义务照顾。她不仅全程陪同老人办理住院手续,还在医院各科室间奔走协调,确保老人顺利就医。

  巩柏英主动到病房照护老人。

  巩柏英将从家中拿来的衣物送给老人。

  细心的巩柏英发现老人住院物品不足,衣服的袖口也磨出了毛边,便连夜回家挑出家人的衣物送给老人。“现在早晚温差大,您晚上加件衣服保暖。这些衣服我都洗干净了,您放心穿。”她说。

  路过医院食堂时,她还特意买了热腾腾的小米粥和馒头,“您先吃点东西,养好精神,这样就能快点好起来。”她一边轻声说着,一边细心为老人掖好被角。床头柜上,杯里的热气正袅袅升起,温暖了整个病房。

  这份从主动询问到全程照料的付出,早已跨越了志愿者的职责边界,成为刻进巩柏英心里的本能担当。

  代际接力中的青年力量

  年轻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

  现在,医院里多了许多年轻的橙色身影,他们接过志愿服务的接力棒,用活力与温暖,让志愿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熠熠生辉。

  青年志愿者李中华和刘宝民,定期为病房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这些年轻人来了,病房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上次有位大爷理完发对着镜子直乐,说这发型显得可真年轻。”骨科一病区护士长秦雪娟说。

  当“橙马甲”

  从个体变成流动的温暖矩阵

  顺义区医院里

  志愿精神正像种子一样生长

  不分年龄,不讲回报

  存在于每一次导诊

  每一句安抚、每一次守候中

  正是这抹跃动的橙色

  让“奉献”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