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家务回族乡,群众遇到解不开的结,都会到“于府院”坐坐,这是于家务乡打造的北京市首家具有民族共同体特色的法治调解基层治理品牌,全乡25个村社区已实现“小院儿”全覆盖。

“于府院”是于家务乡法治调解基层治理品牌

吴寺村两户村民原本是亲戚,相邻居住,但因土地纠纷,20多年来矛盾不断,积怨颇深。多年来通过调解、诉讼、信访等多种渠道,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吴寺“小院儿”向前一步,邀请双方来到“小院儿”议事厅,村干部围绕《民法典》中新的法律规定,对两家人阐法释明,更从亲情角度,耐心劝导双方。

“每个村都单独设置一个农家小院或一间单独的房子,邻里纠纷可以在小院里进行初期调解。”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李昺说,村委会工作人员、热心邻居、专业律师、法官和调解员,会轮番劝和,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化解。如需立案,也不必奔走,乡里还有驻乡办公的法官,立案、开庭、审判都能一站式解决。

村级“小院儿”的设立,强化了村书记属地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党员群众议事机制,纳入村支部、职能部门、商户、群众等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村里吹哨、部门报到、两“院”巡回机制,提高各方参与度,疏堵结合,瞄准矛盾诉求化解痛点精准发力,通过流程再造及迭代优化,建立各村“小院儿”的“议事厅”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工作从管理到治理。

去年以来,于家务村级“小院儿”解决苗头性矛盾200余起,乡级“于府院”达成协议近100份,开展50余次法治宣传,确保民风乡情和谐稳定。

不仅如此,于家务乡还创建人大代表“特色小院”,通过打造“书香小院”“和美小院”“编织小院”等“特色小院”,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探索基层治理议事新模板。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人大代表之家23个、代表联络站410个,人大代表家(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接待选民、知政议政、服务群众”的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曾因漕运而显赫一时的千年古镇张家湾,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焕发蓬勃生机。然而,邻里纠纷不时扰动着小镇的平静。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张家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丰介绍,为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瓶颈,让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一席之地“找个说法”,2022年,通州区张家湾镇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成立,由此张家湾镇对“党委搭建平台 多元参与共治”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正式拉开序幕。在党委统筹下,公检法司、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解决群众诉求。在此基础上,张家湾镇在枣林庄村、垡头村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建设了“共治村级工作站”,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比如,遇到私搭乱占、违规翻盖引发的邻里纠纷,村级工作站便第一时间联系镇共治中心。张家湾镇党委组织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法官、民警、人民调解员、毕金仪工作室等各多元主体进行会商,深入分析个案问题成因,从法、理、情多角度全面分析研判,根据不同诉求类别开展有针对性调解工作。

“复方药剂”效果明显。在枣林庄村,属地村委会配合城乡规划办公室对翻建审批手续进行审查,从审批监管角度向村民解释政策,镇平安办和张家湾派出所民警也持续做思想教育,最终村民同意对超高部分进行整改;在垡头村,张家湾法庭法官、调解员等人共同释法说理,当事人最终达成共识:先满足道路两侧住户通行需求,由村委会申请小微工程项目资金在原闲置地块修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