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建安投资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斌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环境时表示,2022年通州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金融业税收28.5亿元,成为通州区支柱产业。“十四五”期间将充分释放“两区”建设红利,着力把副中心打造成为市场开放包容、贸易投资便利、要素自由流动、国际交往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心重要开放窗口,加快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服务业产业+自贸区园区”双轮驱动创新开放格局。

运河商务区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打造运河金融城。(资料图)

“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即是商贾云集的黄金水道。千年之后,这里成为北京新两翼中重要一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苏国斌表示,当前,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处于开放、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城市副中心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这也是城市副中心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建安投资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2022年,除朝阳区、海淀区外,通州区成为全市仅有的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三个区之一,其全年固定资产新入库项目达到202个,投资体量和投资项目不断增长。从建安投资看,2022年,建安投资实现550.2亿元,同比增长17.1%,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地方级贡献三项重要指标占比均超过10%,为历年首次。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超9400亿元,存贷款余额增速名列全市前茅。累计注册各类金融企业360余家,超40个金融类项目实现落地。

苏国斌表示,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业拥有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国领先的金融政策,未来市场展业机会空前。

目前,城市副中心聚力打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四区三镇三园”十大重点产业功能区。拥有“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和“十一横九纵”的骨干路网,规划建设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城市面貌绿意盎然,13条主要河流贯通全境,水网密度全市第一,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通航,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加速“冲刺”。2018年以来,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13.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成功摘取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已然构筑。

公共服务方面,居住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以来累计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近7万套,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北海幼儿园、黄城根小学、首师大附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知名、优质教育院校全面集聚。安贞医院、友谊医院二期等项目有序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精品文化项目展现独特魅力。

在“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意见中,城市副中心被明确赋予“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领域。通州区聚焦财富管理产业全链条、全业态,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从“资源导入、服务创新、承载环境、产业链条、营商服务”5个方面提出21项落地措施。在全国率先发布REITs基金、S基金政策组合,在运河商务区启动打造“基金财富港”,打造产业链完整、业态鲜明、模式创新、环境一流、服务精准的基金生态圈。

“在绿色金融提质升级方面,通州区也走在最前列。”苏国斌表示,城市副中心有两个重要的绿色金融引擎,分别是北京市的绿色交易所和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未来将依托两大引擎开展各类绿色资产和环境权益的交易,提供定价、评估、清算等服务,建立反映企业碳排放量的碳账户体系,打造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持续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据苏国斌介绍,截至目前,绿交所覆盖重点排放单位1400余家,累计完成约9900万吨交易,成交额约35亿元。

“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重大项目600多个,计划投资将超8000亿规模,为金融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充分释放“两区”建设红利,着力把副中心打造成为市场开放包容、贸易投资便利、要素自由流动、国际交往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心重要开放窗口,加快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服务业产业+自贸区园区”双轮驱动创新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