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延庆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强村富民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了一批群众可触可及的实事,27项涉农重点工作“走在全市、全区前列”,获评全市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优秀等级,全力以赴交出了一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延庆“答卷”。
突破纪录 农业基本盘更稳固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延庆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粮食面积达17万亩以上,粮食单产创全市最高达到520公斤/亩,粮食总产达9万吨位居全市第二,蔬菜产量11.82万吨创11年最高值,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量2.9万吨居生态涵养区第一。通过滴灌、墒情及气象自动监测等智能设施系统的运用,促进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等系列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康庄镇大王庄村“春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1289公斤,创造全市最高单产纪录,旧县镇米粮屯村“谷子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400公斤,破解粮食丰收密码,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据了解,为了示范带动全市春玉米增产增效,区农业农村局已连续两年承接北京市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推进区建设任务。2024年,精心筛选先玉1483、京农科737等9个耐密高产品种,在康庄镇大王庄村打造了占地百亩的春玉米高产攻关田,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专家团队蹲点“手把手”为农户提供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等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细致“照料”下的玉米亩产比原高产纪录提高了127公斤,创造北京市春玉米单产最新纪录。此外,区农业农村局还实施了万余亩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春玉米“百亩田、千亩方、万亩带”,构建了种植品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和机械作业“五统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的强大驱动力。“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也增加了经济效益,我们种粮人的底气也更足了。”位于大王庄村的北京春雨惠明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慧明看着满眼金黄饱满的玉米,兴奋地说道。
“米袋子”满仓,“肉案子”飘香。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是农业发展的双引擎。立足传统农业资源优势,延庆区积极探索畜牧养殖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通过“政策引领+科技驱动+项目带动”方式,持续优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畜牧养殖产业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全市唯一北京黑猪养殖基地落户永宁镇并顺利投产,中农榜样蛋鸡育种基地自主培育“农大3号”“农大5号”等优良高产蛋鸡配套系走在全国前列。到2024年底,延庆区畜禽存栏达175.07万头(只、羽),位居全市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4.9%,成绩斐然。
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风景美如画,产业发展启新程。延庆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文旅融合发展,350个美丽乡村建设、13个山区搬迁主体工程全面收尾,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紧抓发展机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在全市率先建立“新质生产力”项目库,谋划储备42个近中远期项目,积极争取全市产业发展资金1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强镇、网红香龙路等产业项目启动,碓臼石、星猎南山两个“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首站湾区投入运营,石峡村、石佛寺村、窑湾村、黑汉岭村和三司村5个乡村入选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精细化打造井庄镇“醉美井庄”百千工程示范片区,实施26个重点产业项目,柳沟村“乡村奥莱”、窑湾村“乐语森林”等项目相继落地,建成1000余户美丽庭院,传统“火盆锅”推陈出新升级老味道,示范村柳沟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28万元,井庄全镇被评为市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入选全国旅游重点村镇推荐名单。
四海镇的黑汉岭村,是“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中王顺沟湾的重要村庄点位,生态资源优良,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优势显著。自2021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为村集体送政策、搭平台、聚资源、促融合,通过整合中央、市两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和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成功盘活闲置14年、占地14.2亩的原黑汉岭小学校,将其升级改造为集食工坊、花工坊、手工坊、体验坊民宿和儿童休闲乐园于一体的休闲体验综合体,一跃成为延庆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吃住行游购娱”网红打卡地,开辟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有效破解农村集体经济散、小、弱的发展困境,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建立以良性利益联结为基础的村企合作、村村组团、共生社区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黑汉岭、郭家湾等村抱团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和设施共建,打造花海夜市、创客直播间等一批农文旅项目,探索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生态文明积分制试点改革,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2024年,郭家湾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7倍,达到84.5万元,黑汉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突破100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农民增收的势头也越来越强劲。通过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户外赛事、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动乡土资源向特色产品活化转化,激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释放乡村消费潜能。2024年延庆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次454.6万人,同比增长15.4%,实现经营收入52433.6万元,同比增长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季度连续增长,八达岭镇石峡村石光长城“民宿+新业态”、四海镇黑汉岭村“四季花海、增收有戏”入选市级年度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全区14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6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跻身100万元村行列,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改革创新 乡村振兴拓新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延庆区紧握改革创新这把“金钥匙”,积极探索理念、制度、机制与人才全方位创新,破除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聚焦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农村宅基地确权、清洁取暖等急难愁盼问题,在全市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管理“百问百答”模式,围绕规划、资格、建设、审批、权属、处置等八个方面问题,以通俗易懂的“小处方”一问一答形式,清晰明确政策依据和处理原则,形成规范基层宅基地管理的有益参考。建成了全市首个区级清洁取暖维修、管护一体化调度中心,作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一条热线撬动大城之治》的“延庆模式”在全国推广。
冬季供暖关系着千家万户。走进延庆区长效管护服务中心,这里忙碌而有序,它不仅是村民供暖诉求的汇聚中枢,更是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坚实保障。2024年的供暖季,全区共有10万余台煤改电设备投入使用,且设备分布零散,后期维护困难重重。为了提高运维效率,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长效管护中心,配套建立1个长效管护服务中心、12支维修队伍、N名村级管护员的“1+12+N”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开发手机APP一键报修小程序,设立8条24小时服务热线,让村民报修、咨询更加便捷。如今,百姓只需动动手指或者打个电话,维修人员就可通过手机APP接收调度中心发来的服务指令,迅速响应,实现就近就地快速服务。永宁镇左所屯村村民卢玉霞开心地说:“使用‘煤改电’确实方便暖和,家里也干净。有点小毛病打个电话,维修人员马上就上门维修了,修得又快又好。”
此外,长效管护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全区各类数据,智慧数据平台与每家每户设备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不仅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精准定位异常,快速调度处理,还可以在取暖季前指导运维团队开展设备全面巡检,线上实时掌握巡检情况,提高运维效率。设备运维人员刘力阳称赞道:“这个平台管理全面、调度及时,能提前预警、快速反馈结果,还可以远程调控解决大部分设备异常故障,节省上门时间也避免让村民焦急等待。”2024年取暖季期间,管护中心接各类热线诉求10776件,圆满办结维修派单7700件,10分钟响应、2小时上门、4小时维修办结率达81%以上,全面保障农村地区村民安全、温暖过冬。
延庆区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在全市率先探索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的集中优化配置,大庄科乡东王庄村、四海镇黑汉岭村、张山营镇东门营村3个试点合作社实现2024年年收入145万元,村级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着力培养“能说会道”的新农人,创新打造延庆区“乡村振兴主播团”,挖掘培育80余名由村书记和新农人组建的乡村振兴主播队伍,将直播变成新农活,将数据变成新农资,宣传推广延庆美食、美景、美宿、美物,主播团首场直播当天2小时内有12万人次在线观看,农产品销售额103.2万元,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面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动能。
本版统筹:区农业农村局
粮食面积达17万亩以上,粮食单产创全市最高达到520公斤/亩,粮食总产达9万吨位居全市第二,蔬菜产量11.82万吨创11年最高值。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量2.9万吨居生态涵养区第一。
2024年底,延庆区畜禽存栏达175.07万头(只、羽),位居全市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4.9%。
350个美丽乡村建设、13个山区搬迁主体工程全面收尾。石峡村、石佛寺村、窑湾村、黑汉岭村和三司村5个乡村入选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实施26个重点产业项目,柳沟村“乡村奥莱”、窑湾村“乐语森林”等项目相继落地,建成1000余户美丽庭院,传统“火盆锅”推陈出新升级老味道,示范村柳沟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28万元。
2024年延庆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次454.6万人,同比增长15.4%,实现经营收入52433.6万元,同比增长10%。全区14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6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跻身100万元村行列。
2024年的供暖季,全区共有10万余台煤改电设备投入使用。大庄科乡东王庄村、四海镇黑汉岭村、张山营镇东门营村3个试点合作社实现2024年年收入145万元。挖掘培育80余名由村书记和新农人组建的乡村振兴主播队伍,主播团首场直播当天2小时内12万人次在线观看,农产品销售额10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