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韵浸润街巷,精细管理雕琢城市肌理。近年来,延庆区紧扣北京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以系统思维、改革思维、有解思维、法治思维为指引,逐步构建起全域覆盖、机制创新、共建共治的城乡环境管理全新体系,连续九年位列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综合考评生态涵养组榜首,为“人民城市”“绿色北京”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创新管理模式上,我区建立了城乡环境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加强环境建设管理的统筹调度,融合法治、科技、政策等多种手段,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借助“规建管并重、区镇村贯通”的三级管理体系,将行业主管、属地乡镇、权责单位全部纳入责任体系,形成“部署—调度—协调—督导—执法”的完整闭环机制。针对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盲区,创新推行路长、河长、林长、田长、街巷长“多格合一”模式,并建立分片包干制度,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达成“一网统管”覆盖全域的目标。
曾经杂物乱放、车辆乱停的岔道古城中街,如今已焕然一新。青石板路在晨光下熠熠生辉,仿古店铺排列得错落有致。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属地部门推行的“清死角、消盲区、签协议”三步走策略,不仅与30余家商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还增设路灯、停车位等便民设施,同时积极动员村民志愿者参与到环境自治中来。如今,古街不仅保留长城脚下的“烟火气”,环境品质也实现大幅提升。
这样的环境蜕变在我区随处可见:双鹿南街拆除违建后增建小微花园,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永宁镇山南沟村打造花田景观带,描绘出“花都人家”的崭新景象;张山营中学路融入奥运元素,成功变身特色文化街巷……在疏解整治的常规工作中,我区不断创新,延琉路腾退空间变成停车场,冯庄路口荒地建成口袋公园。此外,垃圾分类工作通过“节日+宣传”的特色模式,产生显著品牌效应,垃圾综合治理实效不断增强,在生态涵养区组的垃圾分类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
永宁古城的变化是“环境+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原铸造厂被改造成“延庆·好物”文创园,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独特韵味,又融入时尚文创元素。对玉皇阁周边区域“修旧如旧”,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精品小微空间和“口袋公园”,营造出“镇域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独特氛围。这一系列举措使永宁古城成功入选第二批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铸造厂改造项目也入选“北京市优秀城市更新项目”。
在长城脚下,我区通过统筹长城博物馆、八达岭长城景区、八达岭镇三个圈层,助力打造八达岭—世界级长城大景区。妫川塔周边景观改造与“妫河夜画”项目相互联动,秉持贯通开放理念,依托园林、公园对滨水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形成“水、岸、馆、城”互通的格局,打造出“长城脚下,泛舟夜游”的独特城市景观。
法治思维在城乡环境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区创新构建“集中宣法+公号讲法+执法释法+入户送法”的立体普法模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每日巡查建立问题台账,入户普法增强责任意识,规范劝阻有效化解矛盾,集中整治形成强大震慑。在背街小巷整治中,区城管执法局针对“门前三包”、户外广告等五类重点问题,推行“每日巡查、入户普法、规范劝阻、集中整治”的“四步工作法”,将法治的温度与执法的力度有机结合,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
从永宁古城的古朴韵味到妫河夜画的绚丽多彩,从背街小巷的美丽蝶变到长城脚下的景观升级,我区正凭借创新思维不断破解环境治理难题,运用法治手段守护绿水青山。通过成功构建全域管理新体系,不仅推动工作不断深化、服务持续拓展,有效破解治理瓶颈,还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保障机制高效运行,巩固长效治理成果。“我们将持续坚持‘四种思维’,不断创新城乡环境管理体系,推动全区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区城市管理委城乡环境管理科科长乔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