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空地自行车堆得像‘迷宫’,下雨天车座全是水,老人孩子路过都得绕着走,停车实在太难了!”近日,在延庆镇博园雅居东社区,居民马大爷说起曾经的停车困扰,仍感慨万千。如今,随着总面积160平方米的三个新车棚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200余辆自行车停放,这一困扰居民多时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事情的转机源自一场别开生面的民生听证会。此前,博园雅居二号院有居民陆续反映自行车棚不足、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居民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行动哨声’。”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征回忆。镇党委第一时间指导社区启动“民生听证会”程序。
在博园雅居东社区的会议室里,一场热烈的讨论就此展开。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施工单位及居民代表共20余人围坐一堂,面对面摆问题、找对策。居民代表们带着拍摄的现场视频和手写的需求清单,直言不讳地提出问题;物业公司也坦诚道出“小区空间有限、规划调整难度大”的难处;施工方则依据场地勘测结果,提出利用闲置地块分区域增建车棚的专业方案。
在近两个小时的听证会上,大家摒弃官话套话,进行着“掏心窝子”的交流。经过三轮协商,最终敲定“科学选址+分类建设”的方案,决定在二号院闲置地块增建总面积160平方米的三个车棚,以满足二号院7栋楼居民的停放需求。
听证会结束后,社区立即成立了由5名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车棚设计图纸审核、施工进度跟进等工作。历经2个月的紧张施工,三个崭新的车棚顺利完工,不仅让居民的自行车有了“安身之所”,也让楼前空地重归整洁畅通。
这种“沉浸式”参与让群众从“局外人”变为“当家人”,听证会现场,居民们主动提出“我们可以帮忙协调邻里关系”“施工期间我们轮流记录进度”。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在协商中不断增强。“看着车棚从图纸变成现实,我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社区自己能作主’。”一位参与听证会的居民激动地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听证会的高度认可。
延庆镇的民生听证会并非“一次性”工程,在构建“收集—听证—落实—反馈”完整闭环的基础上,建立了每月召开一次的常态化机制。在博园雅居东社区,针对老年食堂服务范围的听证会催生了“银发志愿队”;在民主村商业街建设中,商户听证会推动成立了政府牵头招商引资的“政企共建联盟”。今年以来,延庆镇博园雅居东社区已经召开民生听证会3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件,居民满意度持续攀升。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一公里”,延庆镇民生听证会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它就像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初心,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的民心。站在新起点上,延庆镇将继续深化民生听证机制创新,在全镇推广“听证会+”模式,通过“听证会+网格管理”“听证会+智慧平台”“听证会+志愿服务”等多元融合,让基层治理的“根系”扎得更深、“枝叶”长得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