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延庆区发布《“强基固本”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行动计划紧扣“一年建机制、强规范,两年提质量、见成效,三年强特色、树品牌”总体目标,致力于到2027年,建成富有地域特色、生态涵养区领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治理创新五大领域,实施“五大行动”,全面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素养提升行动 思政教育润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延庆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思政课与现实社会紧密耦合、与社会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提升育人实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全局和长远统筹谋划。

在德育方面,延庆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红色研学、长城文化进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等活动。按照规划,到2027年,延庆区将成功构建起15分钟思政教育圈,开发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个,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点40个,全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品牌。

4月28日,北京世园会开幕6周年纪念日当天,北京世园公园的妫汭剧场内生机勃勃,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文明大课在此展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守护美好家园……”孩子们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剧场内。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延庆区教育系统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态文明教育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以及实践活动之中,积极打造绿色校园,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不断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居民成为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播种者、建设者和践行者。同时,将生态文明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延伸至公园景区,进一步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目前,已成功打造第二小学“萌萌绿足”、第四中学“河小青”、十一中学“青绿山河”、八达岭学校“长城上的绿飘带”等多个极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并评选出14所区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更是将生态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精心编写生态文明读本,构建起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把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近年来,延庆区教育系统深入挖掘和利用长城资源,制定并实施《推进“长城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动长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引领学生成为长城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坚定保护者以及精神内涵的深刻传承者。延庆区各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长城文化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优化资源惠民生

“幼儿园托育价格实惠,教室布置温馨,幼儿教师、保育员都比较专业。”这是众多家长对延庆区幼儿园托育工作的评价。延庆区教育系统通过深化“直属园+校办园+民办园”集团化办园和“1+1”直属园办分园改革实践,整体提升学前育人质量。2027年前,将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级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学前教育质量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延庆深入探索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融合发展微改革,利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提供规范、多元、优质的托育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众多家长都对幼儿园托育工作很满意。为落实市政府2024年以来,延庆区大力深化“小小孩”民生工程,区教委与区卫生健康委、各乡镇街道通力合作、聚力而行,从合理布局、优化环境、提升质量三个维度,协同推进2—3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让“幼有所托”成为惠民实景。走进延庆区国润托育中心(第二幼儿园分园),充满童趣的环境扑面而来,安全柔软的地垫,色彩明快的墙面装饰、种类丰富的玩具,勾勒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今年我们招收3个托班,提供60个托位,所有教师均持证上岗。”区第二幼儿园园长宋金英介绍,“作为区级托班教研基地,我们通过市区级培训、实地观摩研讨、园本教研创新等多元举措,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如今,科学规范的照护模式、充满创意的游戏化课程,让家长吃下‘定心丸’,让‘幼有善育’成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亮丽底色。”

优化资源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集团化办学以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的形式,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延庆区将通过建立连接城、川、山的“1+N+M”教育集团,健全集团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新优质农村学校建设改革,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与此同时,积极拓展“延海”协作、城乡“手拉手”等活动,与教育强区教科研部门深度合作。

“以前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有趣的课程,现在通过线上同步课堂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学习,感觉这样的课堂特别有意思,自己的视野也开阔不少。”2023年,区第二小学与小丰营中心小学、千家店中心小学、珍珠泉中心小学、沈家营中心小学组成小学第二教育集团,学校之间通过“双师课堂”推进“同上一门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实现数字赋能,丰富教育供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城区学校还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进行支教,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预计到2027年前,延庆区将成功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使义务教育质量达到生态涵养区领先水平。

队伍建设铸魂强师行动锻造教育主力军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延庆区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队伍建设铸魂强师行动,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教育生态的蓬勃生长。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留住好教师,也需要培养好教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答题”。近年来,我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精心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评价考核的首要标准,确保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今年新入职的李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在入职考核中,不仅考察了我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对我教育初心和师德修养的评估,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做一名好老师,德行是根本。”

多角度引领、全方位提升,我区推出一揽子举措,重点在教师引进、培训、管理、梯级教师队伍体系建设等方面用力,全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不断优化教师质量,相继出台《延庆区教育人才引进办法》《延庆区中小学校级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教师队伍管理、培育、激励等多方面释放政策机制红利,明确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预计到2027年,校科级干部研究生以上学历将提高至23%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9岁以下,计划培养后备校(园)长30人、卓越校(园)长6人、特级校(园)长3人。

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在提升教师队伍育人水平方面,延庆区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通过拓宽招聘渠道、提升教师学历、加强交流轮岗,深化“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银龄计划”,“群雁齐飞计划”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广阔平台,促进教育提质。预计到2027年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将提高至97%,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至10%;计划培养“园丁新秀”和“百优班主任”各100人,培育储备优秀骨干教师500人,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0人。

新质校园扩容提升行动智慧校园启新程

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布局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延庆区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积极加强延庆休闲度假商务区、中关村延庆园等重点功能区的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落实《北京市延庆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以应对人口峰谷变化带来的挑战。大力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2025年顺利完成第一幼儿园分园、第三小学改扩建和世园小学新建项目,新增学位1500个左右,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的问题。目前,正加快推进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小学部)、城南市区优质学校等建设项目,积极引进高端民办教育机构,同时稳妥整合“小散弱”乡村学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场景方面,延庆区积极出台《延庆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承载区域教育教学、应急指挥、考试巡查、安全技防等多功能的应用平台,精心打造创新融合课堂场景。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双师课堂等在线平台,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系统,深化“同上一门课”教学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同时,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做好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到2027年,预计90%以上中小学校将达到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走进区第二小学的“双师教室”,里面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智慧课堂,延庆区还将引入AI评教评学系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分析和评价,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安全稳定的教育发展环境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延庆区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各街乡镇组织落实、社会协同联动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全力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和交通综合治理,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巩固校园餐集中整治成果,加强校内外供餐管理,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提升学生在校就餐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和“平安校园先议办公室”作用,完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机制,健全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积极做好专门教育。到2027年,100%的中小学、幼儿园将达到更高水平平安校园建设标准。

办学治校协同发展行动多元共治谱新篇

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全面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主体,承载着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延庆区聚焦加强社会参与治理、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完善教育督导机制等方面,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各自扮演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三方紧密协同,整合优势、弥补不足,才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稳定持续的教育支持网络,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延庆区积极加强社会参与治理,组建以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为主的延庆区教育发展理事会,每年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广泛发动区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建立教育发展基金项目,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捐资参与区域教育发展建设。加大与基础教育名校、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以及教育教学名家的合作力度,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决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治校等方面的水平,引领带动全区教育质量提升。

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延庆区教育系统还将努力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在每个街乡镇建立一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充分挖掘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学生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教学、家校社共育、劳动教育等实践基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机制,探索家校共育课程化实施,努力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特色品牌,争创全国家校协同实验区。

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延庆区在这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深入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推进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全面开展中小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综合督导,推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指向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涵盖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1+N”学校督导制度落地实施。同时,学校内部督导也得到强化,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内部督导工作,鼓励公众参与教育督导,让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延庆区教育系统以《“强基固本”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行动纲领,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全面推进“五大行动”。通过在立德树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锻造、教育资源优化以及教育治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延庆区正稳步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生态涵养区领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区委教工委书记张树清表示。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延庆教育必将为区域发展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推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实的延庆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延庆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