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超,这葫芦上面能加点图案不?”南老君堂村村民王大爷攥着刚摘的葫芦,隔着藤蔓冲田埂上的身影喊道。孟亚超直起腰抹汗笑答:“早琢磨呢!下礼拜就请老师教非遗葫芦烙画!”这片葫芦田,是他退伍返乡时踩下的首个脚印。在井庄镇,像这样“兵味”十足的乡村振兴场景,正随着两位兵支书的奋斗足迹,在青山绿水间次第展开。
2017年深秋,21岁的孟亚超摘下军帽,换上沾满泥土的棒球帽站在村委会门口。“头回开会,他腰板挺得像标枪,开口就是‘当兵的不玩虚的’。”老党员高景梅记忆犹新。当时的村子集体经济空壳、青年外流,村口土路坑洼得能卡住三轮车。
“部队里班长带全班,咱党支部就得带全村!”孟亚超把军营的传统搬到了村里。他带着“两委”班子半年跑遍全村600余户,给60岁以下党员派“战斗任务”:孟令元牵头护林防火,会计孟来银管账目,文艺骨干赵宝华抓文化。如今每条巷道都有党员“责任区”,垃圾分类站都立着党员示范岗。
他的笔记本记满民生需求:“孟婶家漏雨、村东头土路、老人洗澡难……”任职以来,他梳理修路、公厕等问题形成台账,推动镇村干部联动,路灯安装、道路修缮等工程相继开工。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孟亚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配备卡拉OK,组建合唱队;每月10号设为爱心服务日,为老年人义务理发、修车。村党支部接诉即办满意率超90%,实现无信访。疫情期间制定多套预案,2022年获评全市首批无疫社区(村)。
“山东聊城的葫芦能做文创,咱延庆的葫芦为啥只能喂猪?”2021年春,孟亚超考察山东,见当地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游客如织,决心带回“致富经”。
回村召集村民时,质疑声不断:“种葫芦能挣钱?别瞎折腾!”他自掏腰包流转土地带头试种。头年因缺经验,葫芦个小形歪,价值低。他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村民逐渐掌握科学种植法,品质产量逐年提升。
如今村里葫芦产业形成链条:工坊里村民雕刻摆件灯具;公社里游客体验采摘、非遗制作,品尝“福禄宴”;葫芦主题民宿一房难求。2023年村集体收入破百万,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他还开拓直播带货,让葫芦文创销往全国。
“当兵时保家卫国,回乡要造福乡亲!”井庄镇果树园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明常说。这位1989年至1991年服役的老兵,把军人的担当带回了家乡,带领村民走上振兴之路。
2016年张玉明当选为果树园村村主任,2019年起至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上任后,张玉明充分发挥“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志”的军人本色,一心一意为家乡谋发展,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他跑遍山区,在2700米外找到山泉。“水源达标不够,要让每家喝上放心水。”他筹资金、带村民奋战半年,将山泉水引入家家户户。又建污水处理站,让“污水横流”变“清水绕村”。
解决了吃水难题,张明玉便盯上了村后的燕羽山,依托自然资源,打造牛肚宴、向阳鱼宴品牌。发展观光、采摘、美食结合的乡村旅游,村民腰包渐鼓。
如今果树园村街道整洁、产业兴旺。张玉明用军人实干,在家乡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在井庄镇,孟亚超和张玉明用军人的坚毅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他们的故事,成了井庄大地上最生动的教材。南老君堂的葫芦藤摇曳,果树园的民宿炊烟袅袅,皆是振兴图景。他们证明:脱下军装仍是冲锋战士,扎根乡土就在书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