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暴雨过后的珍珠泉乡南天门村,空气中仍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通往村口的大桥栏杆扭曲折断,一户民宅的外墙上,一人高的水痕像道狰狞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强降雨的威力。
一片狼藉之下,南天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亚全正带着村“两委”干部在泥泞中跋涉,鞋底沾满的黄泥让他们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他时而俯身查看房屋裂缝,时而敲开独居老人的门——村里92岁的于老太太因受凉腰疼,正眉头紧锁,躺在炕头,他立即联系乡卫生院,请专业医护人员前来查看。安排好后,他又匆匆走进雨后初霁的艳阳下。
时间倒回至7月26日晚上10点15分,暴雨如注。担心雨情,在外巡查的于亚全忽然发现村口的水位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察觉情况不对,他立即抓起手电筒就往村委会跑,雨声中,他扯着嗓子吼出第一道命令:“危房户全部转移!一户不能漏,一人不能落!”党员们闻“汛”而动,有的蹚着齐膝深的积水挨家挨户敲门,有的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往村委会跑。30分钟后,8户15人全部安全转移。当最后一名村民刚跨进村委会门槛时,村口突然传来巨响——电线杆被冲垮,整个村子瞬间陷入黑暗之中。
于亚全的手电筒光束在雨幕中来回晃动,突然,它定格在一处隐隐透出手电光亮的院落——那是徐爱军一家居住的院子。作为多年来常住在村里的旅居游客,此刻他们正面临危机,院落地势低洼,水面已漫过门槛。情况紧急,于亚全迅速带领3名党员跑了过去。当他们奋力敲开房门,只见屋内积水已漫过床沿,夫妻俩紧紧抱着两个女儿,无助地蜷缩在床角。于亚全没有丝毫犹豫,一把背起最小的孩子,转身冲入雨中,雨水灌进他的衣领,他却一步未停。
27日早上7点,“咱隔壁的桃条沟村被洪水围困了,道路、通信都中断了!”于亚全攥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南天门村是距离桃条沟最近的村,区里组织的救援突击队打算从南天门村出发,翻山过去救援。他抄起墙角的铁锹就往外跑:“党员跟我上!10个人,现在走!”他们踩着湿滑的山石向上攀爬,凭借着记忆,向桃条沟前进。经过一夜的暴雨,本就多年没人走的羊肠小道被冲得七零八落,碎石、残枝败叶、荆棘遍地,前路难以辨认。村民们手持铁锹、镰刀,奋力砍断挡路的树枝,艰难前行。“打起精神来!咱们早到一分钟,村里的乡亲们就能早点儿救出来!”于亚全边把挡在前路的荆棘清走,边鼓励着大家。汗水、雨水、泥水混在一起,裤腿早已被浸湿,胳膊被草木不知划了多少口子,没人喊累,没人松劲,就这样,他们摸索着硬生生开出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先救老人孩子!”翻过三座山梁,到达桃条沟后,于亚全来不及喘口气,就又跟着救援队一起,背的背、扛的扛,带受困的村民“出沟”。“他一直都冲在我们前面。”参与救援的村民于德瑞回忆道,当他们背着八旬老人蹚着没过小腿深的河水时,是于亚全在前面用铁锹探路,每走一步都喊:“这边石头稳!”“抓住我的腰带!”
27日下午,受灾群众到达南天门村大食堂休整,后勤保障战正式打响。于亚全顾不得身上的泥污,在厨房里来回穿梭,时而给乡亲们分发物资,时而安抚大家情绪。70岁的赵奶奶刚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眼泪就掉进了碗里:“多亏了有你们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于亚全憨憨一笑,也红了眼眶。当被问及参与救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危险时,他指了指胸前的党员徽章:“顾不得想那么多。”
如今,南天门村的淤泥已被清理大半,但于亚全依旧没有片刻放松。他带着党员们加固河堤,在危险路段拉起警戒线。“这几天,村里能动的全都出来帮忙了,一天时间就把桥面、村口清理了出来,救援的车也能开进来了。”说这话时,于亚全正蹲在河堤边检查石块稳固度,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横七竖八贴着创可贴。
这场暴雨冲垮了桥梁,却冲不垮基层党组织的钢铁脊梁。在于亚全的带领下,南天门村党支部用30分钟的紧急转移、10人翻山越岭的救援、24小时不间断的后勤保障,诠释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深刻内涵。
当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于亚全又踏上巡查路,他的背影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