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暑期夏令营活动
在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一、案例背景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护环境、关爱动物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动物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科普馆保护教育班科普宣传阵地作用,在服务大众、科普扶贫、行业引领等方面向市民游客广泛开展一系列文明宣传培育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举办系列科普活动。2007年以来,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保护教育班创立“北动科普季”,举办四大系列34个主题1476项活动,以科普教育理念为支撑,充分利用公园和馆内资源,通过对动物生存环境、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展示与讲解、双向互动形式,实现了科普教育的“三个转变”,即:把 “说教式”转变为“体验式”、“一人说”转变为“众人和”、“室内讲”转变为“现场看”。
二是创新“科普+”模式。疫情期间,科普馆迅速转变科普教育模式,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开通网络直播、录制科普节目等线上方式传播动物科学知识,播放量达280万余次;同时,团队凝聚智慧,创新“科普+”模式,成功研发“大熊猫头骨”“鸟喙与鸟爪”等仿真教具,极大提高科普互动性,服务人数达数十万人次。
三是坚持“走出去”传播科普理念。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多年来,科普馆保护教育班以“全国流动科技馆进基层”为依托,多次前往四川屏山、井冈山革命老区、陕西渭南等偏远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为当地儿童开展动物保护科普知识讲座,持续以“科普助力 精准扶贫”为理念,为当地青少年科普野生动物知识,营造良好科学参与氛围。
四是积极促进调研课题成果转化。科普馆保护教育班连续多年参与北京市爱鸟周、北京市科技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参与完成市科协“首都主题科普研学基地”建设等科研课题,作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引来全市近20所中小学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壮大业内影响力,奋力谱写公园新时代文明培育的新篇章。
三、工作成效
作为承担着推广动物科普知识、宣扬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任务的科普馆保护教育班,通过持续创新打造青少年特色科普阵地,服务人群达253万人次,流动科技馆等特色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科普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问题,更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养成、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动物园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作为班组领头人,邓晶曾带领团队多次取得市级、中心级荣誉,他个人也被评选为2023年“北京榜样”周榜人物、西城区“优秀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