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空,蝉鸣聒噪,京城地表温度直逼50℃。在朝阳区崔各庄街头,一辆流动冷饮车前,身着各色工服的外卖骑手们排起长队,仰头畅饮着沁凉的酸梅汤,冰爽的液体滑过晒得通红的脖颈,有人抹了把汗,笑着掂量手中的“吨吨桶”:“能装三斤水,跑完东坝片区都够!”同时,在建外街道,全时驿站的门扉轻启,骑手们熟练扫码,取走冰镇矿泉水。

在这座以速度著称的超大城市里,一场名为“一城清爽”的关爱行动正悄然为无数奔忙的身影注入清凉,也精准丈量着城市文明的温度与高度。

这份清爽是尊重与尊严的具象化

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馈赠,成为社会认同的温暖表达。电梯门开合的瞬间,居民主动为汗流浃背的骑手按下楼层键;写字楼大堂里,一杯冰咖啡被悄然塞进配送员手中……这些细微处的体谅与善意,正是“一城清爽”倡议书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卡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一城清爽”的实践,正是将这一顶层设计的关怀,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温情。从三里屯街道精心配发的“夏季清凉包”(内含防晒霜、驱蚊液等必需品),到双井街道发放的降温毛巾、金盏地区送上的保冷壶、南磨房地区送去的清凉贴、三间房地区发放的挂脖风扇,再到高碑店地区随时敞开的“清凉补给站”大门,新就业群体收获的,远不止于解暑的物资,更是一份被城市看见、被社会珍视的职业尊严。这份清凉,熨帖了汗水浸透的辛劳,也擦亮了职业价值的荣光。

这份清爽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跃升

朝阳区各街乡如火如荼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遍布街巷的“高温避暑专区”“清凉补给站”,远非临时搭建的物理驿站,而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精细化、人性化升级的“毛细血管”。

它代表着服务理念从“管理”向“治理”、从“供给”向“需求”的深刻转变。

在奥运村街道特别安排的“家庭团圆房”里,河南骑手老张的妻子指着窗外鸟巢的轮廓对孩子说:“看,爸爸每天就在那附近送餐呢。”一次跨越千里的暑期托管,缝合了生计奔波与亲情团圆的缝隙。街道组织的“奥游京华——我带家人游北京”主题活动,更让骑手家属在触摸历史与科技的脉动中,感受到城市的深情厚谊。

与此同时,制度化的沟通渠道让关爱更可持续、更有力量。

酒仙桥街道的“资源拼图·以心联新”新就业群体信息共享座谈会上,外卖骑手、快递员写下需求,通过随机匹配实现供需对接,见证了“意见恳谈”机制从“倾听心声”到“解决难题”的闭环效力。

从国家动物博物馆里骑手子女求知若渴的眼神,到左家庄街道交警深入浅出地讲解交通规则,关爱已突破“送清凉”的单向传递,向着劳动安全保障、职业技能提升、社会深度融入等多维度、深层次赋能拓展。城市,正努力成为新就业群体可依靠、可发展的“成长合伙人”。

这份清爽更孕育着城市共生共荣的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

朝阳区的生动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其深远意义在于,对广大新就业群体的善意投入与制度保障,终将转化为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激发社会内在活力的丰厚回馈。

当六里屯的骑手在专业消防培训中掌握了灭火救援技能,当崔各庄的医生在义诊中教会快递员识别中暑征兆并急救,新就业群体便不再仅仅是服务的接受者,更成为了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防范的积极参与者和守护者。

这揭示了“一城清爽”的核心效能——它精准触发了城市文明的乘数效应,让关爱流转不息,让善意汇聚成河。暖“新”之举,最终暖的是整座城。

外卖骑手小陈在配送间隙拐进“暖新加油站”,社工们将提前准备好的柠檬绿茶,送到了小陈手上。他胸前那枚“朝阳骑士”徽章,在阳光下闪耀,那是上月交通安全培训的荣誉见证。“以前总觉得北京是座繁华却陌生的城,”他拧紧瓶盖,笑容里透着踏实,“现在送餐路上,总有人招呼我喝口水歇歇脚,连儿子学校老师都知道,他爸爸是给城市送‘清爽’的人。”

这场始于三伏酷暑的“清爽”行动其意义早已超越季节的限定,它如同一股润物无声的清泉正流向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当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在炎炎烈日下遇见一瓶及时递来的水,在风雨交加时找到一处亮着暖灯的驿站,在奔波劳碌中感受到城市投来的理解与敬意的目光,那么,这座首善之区所丈量出的就绝不仅仅是温度计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的精神海拔与价值刻度。

它无声地宣告衡量一座城市伟大与否的真正标尺永远不在于其摩天楼宇的玻璃幕墙如何映照蓝天,而在于它如何用心托举起那些在烈日骄阳下默默托举起城市日常与人间烟火的人们。

这份托举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最深沉的回响,也是城市走向更高水平治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履。(朝阳社会工作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