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养老助餐这桩看似平凡的“小饭碗”事,被稳稳托举成关乎万家灯火、体现治理温度的“大民生”。面对辖区高比例老年人口以及高龄化、独居化日益突出的现实挑战,小关街道秉持“民生为大”理念,以“幸福+养老”为核心,用心守护辖区“银龄族”的舌尖幸福。

破解“吃饭难”,关键在于织密服务网络。小关街道跳出传统养老助餐模式,创新构建“1+2+2+N”立体化、多层次的助餐服务网络,让幸福的味道就近可达。

作为网络核心,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堂食点提供标准化、高品质的餐食服务,是整个助餐体系的品质标杆;两所养老驿站精准发力,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取餐、送餐服务,筑牢兜底保障防线;慈善超市、温馨家园等两处资源点被充分利用,通过“主食厨房+场地配送”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更有餐饮企业、企事业单位食堂、物业、老年大学等N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元联动的助餐矩阵。惠新南里社区联合学院食堂开设的“社区饭桌”,便是“社企联动”盘活资源、服务近邻的典型范例。

让老人吃得好、吃得舒心,考验着服务的精细程度。小关街道将品质与温度融入助餐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以“三化服务”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标准化是守护“舌尖安全”的底线。街道统一制定科学营养的“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适老套餐标准,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落实补贴政策,让老人们每一餐都吃得安全、健康且经济可负担。

多元化畅通“幸福最后一米”。养老驿站配备专职送餐员和保暖设备,为失能、高龄老人送上暖心的“敲门餐”;为行动便利的老人提供堂食、自取等多样选择。这清脆的“敲门声”,叩开的是家门,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社区的守望。

数字化赋能“智慧颐养”。依托“今日小关”公众号常态化预告“父母食堂”食谱,建立助餐微信群方便老人订餐,为长期就餐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配餐建议,推动服务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科学、吃得智慧”升级。

如今,小关街道的养老助餐服务不仅覆盖全街道,更惠及周边街乡的老人。每日送餐的高频接触,让送餐员化身“关爱员”“信息员”,顺带完成健康监测、心理慰藉等工作,助餐服务早已超越“解决一顿饭”的范畴,成为连接服务、传递关爱、撬动整体养老服务的支点。

这碗热饭背后,是小关街道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图景:每月初九的“长长为爱?久久为老”主题活动,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一键呼急救设备时刻守护老人平安,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养老“喘息”服务纾解家庭照护压力……

未来,小关街道将持续优化“1+2+2+N”模式,进一步拓展智慧服务场景,以精细化服务勾勒“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民生新篇章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