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曾被遗忘的社区角落正悄然蜕变。这些社区里的“微空间”,通过精细化改造,焕发新光彩,为居民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在建外街道大望家园社区,建外街道大望家园社区精心打造的“宝藏空间”在光辉里网格活动中心正式启用,这是一个集活动场地、共享工具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共享中心,让居民们享受到“工具共享,难题共解”的便利。这个由网格活动中心改造的多功能空间,展示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智慧。曾经让居民头疼的“乒乓球没场地、自行车缺气筒、老人急用辅具”这些生活痛点,通过巧思布局全部迎刃而解。走进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空间,共享工具室内电钻、扳手、梯子、螺丝刀套装等一应俱全;共享活动室宽敞明亮,适合亲子手工、插花沙龙、棋牌切磋等活动;共享乒乓球室配备了专业球台。“宝藏空间”还提供了一系列贴心小物品共享服务,共享打气筒就放在小区停车棚旁,有需要的居民随时自助充气,出行无忧;共享花露水点设置在小花园处,供来此休闲的居民随时取用,清凉驱蚊;轻便结实的共享小椅子分布在花园内,随需随取,方便邻里短暂休憩。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在亚运村街道,安翔里社区由集装箱改造的“暖桔工坊”,橙白相间的外墙透着温暖。这个小小的便民空间里,藏着社区治理的智慧,居民捐赠的38件工具构成共享资源库,“亚事通”小程序实现扫码借还的数字化管理,而最珍贵的是,居民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工具屋的日常打扫、布置、工具整理及排班维护工作。这不仅是居民期盼已久的便民空间,更是社区创新治理、破解难题、凝聚邻里的生动实践。
在豆各庄地区,富力又一城的老凉亭经过一个月改造,褪去斑驳漆面增设流动展架、“议事角”和“留言板”,这座凉亭从“单一休息点”,升级为集 “议事、交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成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家门口阵地”。“一米议事亭”正式启用后,社区“童心益家”青少年志愿者成为首批“体验官”,这场看似微小的凉亭改造,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的“硬件环境”,更搭建了参与治理的“软件平台”,让居民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变成 “参与者”。
这些散落在朝阳各处的社区“微更新”描绘着温暖的民生画卷,给旧空间注入新灵魂,就像老树发新芽,越住越有滋味。(北京朝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