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午后,阳光正好。恒通国际创新园的职员捧着咖啡,在园区门口的绿地惬意漫步;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沿着酒仙桥中路阶梯花园的缓坡前行;跑步爱好者沿着4.4公里慢跑环线,一路从酒仙桥东路奔向驼房营公园……近日,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全面完工,这片320公顷的产业街区,正以“科创氛围、工业美学与宜居体验”三重融合的新貌,成为酒仙桥城市更新的示范样本。

整治

以“微”改造实现“大”提升

“酒仙桥北部区域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较为集聚,是朝阳区乃至北京市最具创新活力、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但也长期面临着园区发展与城市环境不匹配的挑战。”酒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体验,2024年9月,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正式开工。改造范围北起彩虹路,南至将台路,西起机场高速,东抵驼房营路,总面积约320公顷。项目聚焦“街道空间整治”这一核心,以“微”改造实现“大”提升,从文化基因挖掘与特色彰显、基础设施优化与空间重塑、生态环境提质与绿色赋能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升级。

改造重点围绕酒仙桥北路、万红路、酒仙桥东路、酒仙桥中路“四个重点路段”和新辰里商场、酒仙桥中路街角公园、酒仙桥中路、酒仙桥东路屏风、魔方公寓、大山子路口公园“六个重要节点”,通过拓宽步行区域、打造酒仙桥个性IP景墙、建设口袋公园与阶梯花园、修补绿化景观、规范自行车停车、整治建筑立面等“微动作”,实现营商环境与慢行体验的双重优化。

为确保改造“接地气、合民意”,前期,酒仙桥街道牵头,开展了十余轮实地调研,并邀请规划、产业、文化领域专家智囊团,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同时,多次组织项目空间范围内相关单位、企业、商户、社区代表聚在一起对实施方案进行沟通研讨,真正实现“规划先行、问题导向、智库赋能、共同协商”。

焕新

文化IP与空间重构相融合

如今,行走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新意俯拾皆是,惊喜随处可见,产业活力与生活气息在此和谐相融。

在改造中,酒仙桥街道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将“工业遗产、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三大文化IP巧妙嵌入街巷细节。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树池篦子上的电路板纹样,细密线条模拟电路走向,篦子上还勾勒出了电阻、电容轮廓,既解决了树池裸露问题,又暗合酒仙桥作为电子工业发源地的历史,让行人触摸这片土地的工业血脉。此外,酒仙桥还在街区座椅和连廊中融入光谱元素,构筑具有酒仙桥气质的“城市家具”。

除了让文化基因融入街景以外,酒仙桥还运用“精打细算”的空间魔法,以巧妙规划激活小巷边角。酒仙桥北路在不改变原有道路结构情况下,仅通过绿化带微调就将人行道从0.9米拓宽至2米;59套智慧自行车停车栏精准布点在园区出入口、公交站旁,通过智能感应规范停放,避免挤占步行空间;4.4公里的沿街慢跑空间串联起机场辅路公园、北窑地小微公园、驼房营公园等系列绿色口袋公园;将酒仙桥中路的多层连续台阶,打造成为可坐可歇的阶梯花园,成为企业员工户外头脑风暴、居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以前午休经常在办公室刷手机,现在下楼就可以到花园里遛弯,累了还能靠在艺术座椅上休息。”在恒通国际创新园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张先生称赞道,“连电箱都穿上了‘科技纹样’的外衣,走在路上就像逛产业主题公园。”

更贴心的是,改造始终兼顾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的平衡:酒仙桥东路通过科技赋能智慧交通,一个个曾经的堵点被打通;沿线的大山子、芳园里等老旧小区同步实现“逆生长”,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赋能

焕新环境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不止美化了环境,区域产业也更见活力。

自项目实施以来,酒仙桥北部片区已成为“产业活动+文旅消费”的新热土:798-751艺术跨年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餐饮、酒店销售额显著增长;电子城周边灯光秀结合企业品牌元素,让“酒仙桥科创”话题在社交平台获得大流量曝光;万红路慢生活街区举办的茶香节、骑手节市集,既为企业提供了展示产品的窗口,也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消费便利。

“环境好了,我们招引高端人才也更容易了!”电通创意广场某设计公司HR李女士透露,不少候选人提到“看中酒仙桥的产业氛围与宜居环境”。而在798-751园区经营咖啡馆的王先生,也感受到了明显变化:“周末来打卡的市民多了,企业团建订单也涨了。”

未来,酒仙桥还将持续提升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颜值”,让“更新一处、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效应持续发酵,并推出常态化市集、城市微型演出、文艺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文化、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北京朝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