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大山子北里社区的居民发现,辖区76栋老旧单元楼的楼梯间里,多了一道道醒目的亮黄色“安全屏障”——新安装的靠墙扶手与地面警示贴。这一看似细微的“微改造”,是酒仙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联动社会力量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不仅解决了小区千余名老年居民上下楼的“心头病”,更让超3400户家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

聚焦“老难题”:街道牵头破局老旧小区出行痛点

大山子社区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3400余户居民中老年人占比高,辖区204个单元多为5-6层无电梯楼房。“台阶高、没扶手,每次上下楼都得攥着满是灰的栏杆挪步,好几次差点摔了。”家住二层的80岁居民徐凤英曾多次向社区反映困扰,这也是该小区众多老年居民的共同诉求。

接到居民反馈后,酒仙桥街道将这一问题列为“民生实事清单”重点项,充分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平台优势,主动对接辖区企业链家集团,联合北京贝壳公益基金会启动“稳当当计划”公益项目。为确保改造精准落地,街道还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开展多轮入户调研与实地勘测,最终确定为全社区76栋楼、204个单元覆盖防滑扶手与警示贴,改造范围延伸至超1000层楼梯间。

定制“暖方案”:细节里藏着街道治理的“精细化”

“老楼楼道窄、台阶坡度不一样,扶手安装得兼顾安全和通行。”酒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改造真正便民,街道牵头建立“街道+社区+共建单位+居民代表”四方监督机制,从方案设计到施工验收全程参与。针对老旧小区特点,改造采用“单侧靠墙安装+转角缓冲设计”,既保证扶手牢固性,又不占用楼道空间;醒目的黄色涂装能增强视觉辨识度,方便视力不佳的老人;施工时全程使用无尘钻孔技术,避免打扰居民生活;扶手衔接处还做了圆角打磨处理,防止老人被划伤,转角处额外加长的设计则让换手更顺畅。

“现在扶着新扶手出门买菜、跟老邻居遛弯,心里踏实多了!”看着家门口的亮黄扶手,徐凤英的笑容里满是满意。截至目前,全社区扶手安装工程已全部完工,成为老年居民上下楼的“安心支撑”。

织密“共治网”:从“扶手改造”延伸民生服务链

在酒仙桥街道看来,便民扶手安装只是老旧小区治理的“切入点”。为进一步补齐老旧小区服务短板,街道创新探索“党建引领+社企共建”的物业引入模式,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牵线,引入链家集团旗下恋美家物业进驻大山子社区,让专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小区管理,如今小区环境整洁度、设施维护效率显著提升。

不止于物业服务,酒仙桥街道还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核心,搭建基层党建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成员单位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在民生保障领域开展公益服务,在教育医疗领域联动资源下沉,在养老服务领域探索“邻里互助+专业支持”模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件‘关键小事’,就是一份民生牵挂。”酒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共治合力,用更多“微改造”“微服务”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让“稳稳的幸福”走进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