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朝阳区总工会持续推进“朝阳百强创新工作室”计划,整合多领域资源,构建跨行业创新枢纽,全面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目前,全区已建成94家市、区级创新工作室,其中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8家,创新项目成果丰硕。

“建设创新工作室是朝阳‘产改’的一项落地实施措施,我们秉承着‘让创意变项目,让项目变成果,让成果变效益’的创新理念来培育创新工作室。”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朝阳区力争建设百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将其打造成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有效抓手。

在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基础上,我区还通过成立跨类型、跨行业、跨单位的“朝阳区创新工作室联盟”,将产业上下游“链”起来,将技能人才“联”起来,在集智创新、技能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为市区两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搭建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新平台,构建具有品牌带动性的资源共享体系和互动智慧库。同时,区总工会还持续开展“朝阳能手、朝阳匠心达人、朝阳工匠、朝阳大师”系列品牌评选计划和创新联盟矩阵行动,打造行业代言人,探索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根基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赋能职工成长成才。

如何发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的作用,共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区总工会多次举办创新工作室联盟“创新工汇创享会”,分享工作经验成果。刘俊华创新工作室聚焦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以“家文化”营造快乐氛围、“师带徒”提升专业技能、“传帮带”创新岗位培训,推动和培养团队成员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宋亚勋创新工作室致力行业培训与非遗传承,将数字雕塑技术融入传统工艺,通过技术革新与人才孵化,推动石雕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邬锦梅创新工作室专注于重大商事争议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资本投融资、财税风险防控、境内外并购重组及重大争议解决;梁会兰创新工作室深耕“为老服务”,组建“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为空巢老人定制“暖心服务包”,以爱心织密民生保障网;张振安创新工作室依托“将小爱”品牌,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帮扶、权益维护等多元支持;刘俊华创新工作室创新推行“社区合伙人计划”“培力计划”和“微智库计划”,探索“一核多元、融合共治”模式,入选北京市民政局十大案例……在朝阳,一个个创新工作室正在通过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技能培训,打造更多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职工,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推进企业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

“创新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展示朝阳创新形象的闪亮名片。未来,朝阳区总工会将持续发挥创新工作室联盟‘连接器’的积极作用,以需求导向破解治理堵点,以跨界协同凝聚创新合力,以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实践带动职工创新,为因地制宜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工会力量。”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