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城,胡同里不仅有青砖灰瓦的“面子”,还有烟火人家的“里子”。近年来,东城区将老城保护由街巷向院落延伸,持续试点打造了百余个“美丽院落”,给老北京四合院换“里子”,不仅改善了街坊们的居住环境,让老院落重焕生机,更增添了胡同里的“文化味”,留住了乡愁。随着疫情形势趋稳,日前,2022年“美丽院落”项目再次启动,各院落改造方案陆续出炉。

“我们在做设计时,首先明确的是在老城保护复兴的前提下,院落提升要紧扣居民诉求,尽可能地解决目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这几天,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郭垚又来到东城的胡同里。今年是郭垚第三次参与“美丽院落”改造项目,在与居民沟通设计时,她总能够迅速了解居民需求,一遍一遍修改改造方案。“路面坑坑洼洼的,走起来总是怕会被绊倒”“排水也需要修整一下了,雨天院子里总有积水”“屋子的空间太小,有些杂物就只能堆到院子里”…… 在前门草厂九条4号院,郭垚与“东城社工”一起走进街坊家中调研,将大伙儿的需求一一记下。“在设计中,我们会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建议对改造方案进行调整细化。”郭垚说,在后期改造时会根据居民需求,对院内路面铺设透水砖,并对地下管线进行梳理,避免雨天产生积水,同时为方便居民生活,院子里将为居民增加储物柜,用于存放日常用品。

“这两年,身边一些邻里街坊的院子参加了‘美丽院落’项目,眼瞅着大变样。今年我们院儿也参与进来,大伙儿都迫不及待地期待改造后的新生活了。”草厂九条4号居民焦阿姨说。古朴的院落里收藏着太多老北京人的记忆。让更多老居民从传统中发现新旧建筑相融的智慧,从现实中寻找限制条件之间的路径,以充满创造力的设计探索老城保护复兴与生活宜居结合的无限可能,为普通小院儿注入新的活力,是东城区用文化赋能城市一直坚持的方向。

焦阿姨家附近的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去年刚刚完成改造。12号院属于东城区挂牌保护院落。改造前期,前门街道特别邀请了古建专家实地走访,对院落内的门头、倒挂楣子、影壁、檐口、彩绘、院门等重点建筑部位进行研究及改造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师郭垚的方案坚持以保护为主,体现了“修留并重”,即对残损缺失部位要按原样式、原做法修缮,并尽量采用同样材质的物料,同时又严格控制修缮范围,保留建筑的历史原真性,避免全部用新的覆盖老的,让大家能够看到建筑历史变迁过程的全要素信息。改造过程中,居民的诉求也一一得到了落实。院子里原有的碎石板更换为青白石或仿石透水砖,不仅使地面更加坚固平整,还避免了雨季积水,消除了居民日常出行隐患;在椿树树根拱起的部分修建树池,树池壁为灰色石材,既美观又不影响行走;在院内增加共12平方米的专属绿植种植区,除保留原有的月季外,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种植花卉的空间。居民们称赞:“这样的设计,真的很贴心。”

去年参与“美丽院落”项目改造的东四九条47号院,经过改造后,困扰小院居民的排水不畅问题得到了解决,颜值也得到了提升。继续守护小院环境,还得有商有量,院里的街坊们也自发走到了一起。不久前,社区、居民代表、产权单位负责人、责任规划师开展了一场美丽院落“小院公约”制定研讨会,并现场确定了公约内容。47号院居民马树华指着“小院公约”告诉记者:“大家都想为小院儿出份力,有了这个公约,我们小院的环境卫生和邻里氛围一定会变得更好。”最近,社区还商量着为小院增添绿植花卉,再由每户居民认养,到时还会请花友汇和园艺站的老师们来小院定期指导。“大伙儿有了更多的交流,开始互相理解,心拧成了一股绳,都希望能够共同努力,把我们共同的家园扮得更美,让这样美满的生活继续下去。” 马树华说。

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从2020年开始,东城区启动“美丽院落”治理试点,制定《东城区“美丽院落”治理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先后通过院落“微整治”建成“美丽院落”百余个。

“美丽院落”带给居民的不只是环境的改变,还带来了文明与幸福的“共促共进”,吸引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家园,让文化成为了解锁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崇文礼敬,见贤思齐”的社会民风,以及胡同院落里愈发浓厚的“文化味”,由一个个小小的“美丽院落”延展开去。

文化东城,居民们感受到亦是最美的胡同,最美的院落,还有最美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