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上,东城区展示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近年来,东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思路不断清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你了解冰墩墩吗?”“冰墩墩为什么突然火了呢?”“冰墩墩会一直火下去吗?”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初三年级的一堂课上,学生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购买冰墩墩的热度会过去,但是它蕴含的冬奥精神和传统文化不会消失。”教师于姣先是肯定了学生的观点,随后抛出了这堂课的主旨思想:“冰墩墩代表了中国敦厚实在的大国气度,真诚好客的大国之礼和担当善为的大国之力,我们要向世界传递‘一起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从认识“顶流”墩墩到揭秘“顶流”墩墩,再到讨论“顶流”墩墩,随着话题的深入,学生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这不再是一堂普普通通的课,而是一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大思政课。教师于姣说:“跨学科融合教学课堂更加注重体验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我们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用真实的生活事例,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挖掘,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去认识、感受、体会。”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崔楚民介绍,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课堂创新,以大单元教学为课堂抓手推进一体化思政教育,课程融入时代大主题,立足时代大背景,构建课堂大情境,把握故事小切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课堂更有高度、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崔楚民说,学校不断拓宽思政“大课堂”,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把大思政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相结合,开发“5+1”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验。

学校还不断创新思政课育人新方式,建设大思政线上“云课堂”。依托“共读大思政”新华网公众号,打造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跨区域共读,在共读中创新了共真、共善、共美的育人体验。在线上,师生与冬奥健儿一起向未来,云游博物馆,线上新年联欢,云端跨年演讲,信息技术为大思政课赋能,不断丰富思政课程育人新形态。

东城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一直走在前列。东城区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东城区围绕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德智体美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课程主阵地,在思政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丰富有益的尝试探索。特别是积极推进高校战略合作,与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共同开展思政课程创新与课程思政实践,在全区建立了13所清华网院研究生实践培训基地校,14所北理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