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天气还不算凉爽,景山街道一家名叫“阿郎志海”的小店却人来人往。小店很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平常就算不理发不修脚也会来店里坐一坐,和店员们拉拉家常。门脸不算起眼,却摆满了奖牌,还藏着一位“新北京人”20余年的坚守。店主杨志伟,带着“扬州三把刀(理发刀、修脚刀、厨刀)”的手艺北上,从谋生的手艺人,蜕变为社区老年人的贴心人,用一场场志愿服务,在街巷间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网。
杨志伟出生于江苏扬州,祖辈都是靠“扬州三把刀”谋生的手艺人。14岁时,他结识了一位老师傅,从此拜师学艺,将南派修脚“修刮捏”的精细技法牢记于心。18岁来到北京后,他先在会馆给人理发,偶尔也接些修脚的活,积累了不少老主顾。2004年,他在美术馆后街开了“阿郎志海”这家店,店面虽小却规划得井井有条,一楼理发、二楼修脚。
店铺所在的景山街道属于老城区,辖区内老年人多,不少老人腿脚不太灵便,理发、修脚这些日常小事,对他们而言成了不小的难题。杨志伟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增加了一些上门服务,专门为老人们解决生活不便。但真正让杨志伟与街道紧密相连的,是始于2015年的志愿服务。那年景山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他的店成为第一批服务队,从此,他的工具箱里多了“志愿”二字,脚步也频繁出现在养老院和老年人家中。“志愿服务不是生意,而是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杨志伟说。
去年立秋,一位认识了17年的老顾客的子女突然联系他,说老人生命垂危,想让他最后再给老人理理发,修修脚,让老人可以体面地离去。杨志伟马上放下手头的事,骑车直奔老人家中,进门后他坐在床边,握着老人的手,陪他聊天、开导他,随后轻柔地为老人修了最后一次脚。直到下午4点多,老人在他的陪伴下安详离世。“这个老人是我的老顾客了,原来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店里找我聊天,我们俩就成了好朋友,是忘年交。”杨志伟眼眶泛红,“后来老人身体不好了,我就免费上门给他理发、修脚,他在生命的尽头还想着我,这是我们俩的缘分,也证明我这些年的志愿服务是真的温暖了老人的心。”
在景山街道扎根的21年,杨志伟的店早已不是单纯的理发店、修脚店。外地患者来附近医院看病,能在这儿喝杯热水、问个路;独居老人来这儿,不仅能修剪头发,还能唠唠家常;甚至有当年在店里剪头的小孩,如今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光顾。“有人说我这是‘便民服务站’,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评价,这是多少奖状都换不来的满足感。”杨志伟说,只要老人们还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守在这里,用手艺传递温暖,用志愿服务续写与这座城市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