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户筑起长长的地道,瞭望楼站起一代英豪。”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村歌展现出地道战背后的故事与村民的集体记忆。焦庄户村曾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堡垒,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村民以智慧和勇气构筑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宛如“地下长城”,铸就抗日丰碑。
焦庄户村。
清晨的薄雾中,燕山余脉歪坨山脚下的焦庄户村静谧如画。青砖灰瓦的农舍间,焦庄户民兵后代马成正在为青年讲述焦庄户地道战的故事——80多年前,这座京郊村落的地下,曾蜿蜒着令日寇胆寒的“地下长城”。
1939年,日伪军对冀东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1941年,焦庄户村民在党支部书记马福的带领下,开始用铁锹镐头在黄土地下凿出奇迹。1943年春,焦庄户村内展开大规模挖地道行动,全村男女老少分段包干,地道从最初的单口隐蔽洞,逐步拓展成户户相连、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地道还结合地面人防工事和地形地物,增加了立体交叉火力,增设了陷阱、通风口等设施,具备防水、防毒、打防结合等功能。灶台下的入口、碾盘下的射击孔、水井中的瞭望哨,处处凝聚着人民的智慧。
民兵挖地道。
从1941年春到1948年春,地道从开挖到完善整整持续了七年,焦庄户村挖成了11.5千米长、“能打、能防、能藏、能走”的“地下长城”。地道内有储存、生活、作战、指挥等功能区域,在地下连续生活、战斗几十个小时不成问题。
部分焦庄户抗战老民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利用地道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1943年初夏,驻扎在王泮庄据点的日军一小队潜伏在焦庄户村北苇塘,企图偷袭破坏地道。民兵接到情报后,迅速组织村民向地道转移。同时,秘密接近苇塘,一阵手榴弹袭击,紧跟着用土枪、土炮攻击,仅有的两支步枪也同时打响。日军忙于应付,待他们发觉民兵火力不强时,村民们早已有序撤进地道,民兵且战且撤,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
参加抗战的部分村干部合影。
日伪军随后在木林集市扣押焦庄户二十余名赶集群众。村干部一边上报,一边组织营救,最终在上级协调地下战线和村干部的努力下,趁日军指挥官尚未掌握营救行动相关情况时,将群众安全救回。为了解情报,打击震慑敌人,焦庄户派出民兵小队长马文通带领两名民兵,佯装成醉汉,接近炮楼将两名放游动哨的伪军抓获,袭击敌人并得到情报。此后,王泮庄炮楼日伪军在人数少的情况下再不敢出炮楼活动,这大大鼓舞了村民的士气。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对敌作战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00余人。“人民第一堡垒”的威名在战火中愈发响亮。
硝烟散去,荣光永恒
焦庄户人民珍视这份
浸染着鲜血与荣光的红色记忆
如今的焦庄户是何景象?
让我们走进下一期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