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户筑起长长的地道,瞭望楼站起一代英豪。”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村歌展现出地道战背后的故事与村民的集体记忆。焦庄户村曾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堡垒,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如今,这座英雄村庄在保护红色遗址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续写着新的传奇。
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红色文化街。
焦庄户地道战抗日纪念林。
焦庄户村史馆。
现在的焦庄户村,青灰色的地道遗址标牌静静矗立,当年的战斗工事已化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迎接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自1987年纪念馆正式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1120万余人。地道内的油灯、土枪、陷阱模型,依旧在诉说着“小米加步枪”的峥嵘岁月。地面上,焦庄户村以红色文化街、浮雕文化墙、抗日纪念林、村史馆等为载体,呈现村庄的革命史诗与岁月年轮。这些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不仅是焦庄户抗战精神的“活化石”,更成为串联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焦庄户地道战浮雕墙。
舞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步道。
焦庄户村以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浮雕墙等景点为依托,整合舞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步道、焦庄户村史馆、抗战纪念林等优势资源,发展红色民俗旅游,开发“红色旅游+康养休闲”“红色基因+亲子研学”等5条主题精品路线。目前,焦庄户村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300余万元。
焦庄户村还成立了北京焦庄户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从事民俗旅游服务行业。统计显示,全村年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整体收入年均15万余元。
焦庄户村的红色文化不仅深植于地道的每一块砖石中,更通过丰富的文艺创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纪录片的镜头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从银幕上的烽火传奇到舞台上的慷慨悲歌,这片土地的抗争史诗与精神密码,正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娓娓诉说。新闻纪录片《抗战烽火》,电影《地道战》《海峡》,电视剧《奇志》,图书《焦庄户的故事》《焦庄户地道战史话》等众多影视和文学作品,展现了焦庄户村的抗战智慧。这些文艺作品如同地道内四通八达的通风口,将焦庄户村的红色基因输送到更广阔的时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山河已无恙,今朝更自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而来,焦庄户村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值得被铭记。尽管硝烟早已散去,岁月逐渐流逝,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坚。
展馆内部。
今年“五一”,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升级改造后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纪念馆通过新空间、新展陈、新形式,焕新整体形象,更加真实生动还原历史,推出“人民伟力 胜利之本”陈列主题新展,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出图片170张、实物187件,以历史脉络分为“奋起抗战 烽火燎原”“人民战争 伟大创举”“人民堡垒 解放建功”“红色血脉 永志传承”四个部分八个单元。整个展览围绕重点内容叙事,将展览与旧址复原相结合,使各区域皆有驻足点和亮点。
地上情景体验区。
除了传统图文展示,馆内还增设多个互动装置。观众只需点击“游击战术制胜法宝”触摸展示屏,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敌后游击战术逐一呈现。纪念馆还特意增设了一处地上情景体验区,模拟地道更接近1.4米的原始平均高度,市民可以在狭窄的空间中行进,真实感受地道结构。展厅内还设计了挖地道触屏游戏、5分钟动画片讲解地道战历史等,通过多元展陈方式提升参观体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红色地标,通过持续创新的教育形式,让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焦庄户人民正用双手,在先辈构筑的“地下长城”上,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