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下,杨洼船闸和船帆雕塑相映成趣;夕阳西下,灰色的漕船穿梭河面、气势恢宏;悬空的樱桃枝叶生动鲜活、娇艳欲滴......一幅幅麦秸秆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红色的“生态西集”字样耀眼醒目,成为传播西集文化的有效载体。

10月27日,西集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帆带着自己的四幅麦秸秆画和两个面塑作品走进种业大会会展现场,进行展品布置。通过作品展现麦秸秆画和面塑艺术,呈现西集风貌。

据了解,麦秸秆画《杨洼千帆》以杨洼船闸为原型,展现西集重要通航建筑;《一帆风顺》重现昔日漕船穿梭、商贾繁茂的盛景,寄托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樱桃树下》生动展现西集特色农业;面塑作品《后稷》栩栩如生、寓意五谷丰登;《红船》真实还原历史场景,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这些作品由杨帆所在团队“面由心生”耗时半个月完成。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在创作之前,大家进行反复讨论,确定主题后,收集大量西集照片素材。随后以麦秸秆为原材料,根据照片,按照麦秸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经过熏、蒸、漂、绘、刻、烙、拼等多道工序制作成麦秸秆画。

“麦秸秆画和面塑作品的原材料是在西集种植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西集的特色农产品樱桃和建筑杨洼闸,想要突出西集的地域特色,让麦秸秆画成为展现西集文化的重要窗口。”谈及作品创作的初衷,杨帆说道。

此外,杨帆还创作了大量西集建筑作品,展现西集的生态特色和人文风貌。

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即将开幕,届时,除了参展的麦秸秆画和面塑作品外,杨帆还会进行“紫优5号”麦苗展示,讲解小麦的相关知识,教授面塑的制作,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小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用实际行动讲好西集故事,传播西集声音,打造“生态西集”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