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中,德治的正向激励力量不容小觑。在副中心的基层治理样板中,潞城镇的“文明银行”是个远近闻名的“品牌”。“文明银行”的“储户”存的不是钱,而是各种好事,拿到手里的也不是存折,而是记录善行的文明积分卡,卡上积分可按需兑换服务。
潞城镇“文明银行”活动中,退役军人晒特长,参与志愿服务
有了“文明银行”,变化悄然发生。左邻右舍之间,拌嘴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年轻人游手好闲的少了,主动照顾孤寡老人的多了;村里门前户外,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随手打扫维护清洁的多了……64岁的黄恩营是“文明银行”的积分大户,也是村里志愿服务最积极的参与者,各种活动都能看见她的身影。“儿媳妇、女儿总怕我累着,她们真不知道,做好事行善举,我非但不累,整个人从头到脚都开心精神着呐。”黄恩营说。
通过“文明银行”,潞城镇刮起“好人风”。坚持每周义务为村民更换煤气罐的朱海鹏、照顾孤寡老人的肖淑英、为邻居义务理发的孙权等凡人善举,纷纷涌现。“好人现象”带来“好人效应”。多个村庄陆续建起志愿服务站,成立志愿服务队,将村内重点工作转化为志愿服务岗位,村内党员和志愿者开展站岗值勤、文明宣讲、清扫环境卫生、照顾慰问高龄老人等志愿服务。目前,“文明银行”已经在潞城镇30多个村庄和社区红红火火发展起来,累计积分已超过160万,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形式多样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