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生机勃发。奋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领域的建设者不断为新时代首都建设添砖加瓦。“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让我们走近这些建设者,感受他们的风采。同时,向所有辛勤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敬。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陈金香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生源困难、升学率低的薄弱农村小学,发展成为拥有3000余名师生,先后获得全国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校园,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示范校……一切变化都起于一个人的到来。她就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验一小”)校长陈金香。
陈金香
熟悉陈校长的人都说,只要走进校园,时间就不再属于她自己。为此,采访当天,记者一早7点赶到学校,没想到还是“迟到”了。“今天赶巧没事,所以来得早了一些。”陈校长轻描淡写,但学校的老师们告诉记者:“其实陈校长天天如此,有的时候来得比今天还要早。”
陈金香身上有一种天然亲和力,孩子们都爱黏着她。
“陈校长好!”早上进校门时,小同学们自然地打着招呼,几个调皮的男生还做起了鬼脸,一点也不怕校长。陈金香笑着解释:“做老师就要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
2003年,通州区选派陈金香出任这所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当时的通州实验一小还是一所农村完小——九棵树小学,全校只有一栋教学楼、206名学生、36名教师,唯一的一间专业教室也是锈迹斑斑,校园环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监控排在全区最后一名,濒临着被合并的窘境。不过这些都没有阻挡陈金香的脚步,她怀揣教育梦想,毅然放弃了原本优质品牌城镇学校的优厚待遇,担负起改建农村薄弱校的重任,带领学校一路奔跑。
经过多方考证,她确立了通州实验一小“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年强基,五年强师,十年强校。她超前谋划,积极筹措办学资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兴教研、聘名师等方式吸引师资,全力拓展办学空间。学校历经三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硬件条件的一步步优化抬眼可见,“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学校,早晨不到6点就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离开办公室。大家也个个干劲十足。”忆当年,陈校长欣慰地说,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他们用三个五年,把一所薄弱的农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实验学校。
如今,走进通州实验一小,一座七色的彩虹门,一隅转动的水魔方,一个镌刻着发现教育世界地图样的教育磁场……以思训室、ASK密室、车模、航模、海模教育空间为具象化内容的教育文化长卷,在儿童生长中蔓延开来。
硬件加速,软件也在升级,在课程改革方面,陈金香提出“开实验之风、育多元之才”的办学理念,以10%的实践课程带动90%学科课程的活化思想,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发展型课程三个层面的发现教育课程体系,自主研发和引入认知风格、ASK、友善用脑等20个研究项目,特别是带领师生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走上国际舞台,收获多项国际、国内的冠亚军。
“竞赛是学校实力的体现!”陈金香介绍,在发现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施策略中,有一种策略就是赛事化学习。以赛事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面对赛事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技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而每一场比赛,她都会和学生一同参与。
“‘小提琴王子’的忧郁,航模社团与海模社团的沮丧……每一项赛事的背后都有一段成长的故事。”她记得,当时面对学琴与学习的矛盾,“小提琴王子”陷入既不能耽误学业,又不能耽误琴业的两难。此时,陈校长找到了他,那次长谈她耐心倾听,和老师们为“小提琴王子”量身定制成长支持计划。寒来暑往,校园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从未停歇,他拿到世界小提琴大赛金奖的那天,大家热泪盈眶。“每当比赛结束,孩子们拿着奖杯拥抱我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少年们不一样了!”
学校的发展与城市副中心建设节拍一致,57岁的她信心满满,充满期待:“我们都是身处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一员,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敬业奉献,不遗余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副中心携手前行,相信她的未来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