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过,北京延庆群山浸染着青翠。在井庄镇窑湾村崎岖的山道上,一支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女性工作者组成的特殊队伍正穿行其间。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用6年时间踏遍全区15个乡镇,完成41位散葬烈士遗骸归葬,为17个家庭重建血脉图谱,让589座革命丰碑重现庄严,织就新时代红色守护网。

跋山涉水寻忠骨

春日的山风裹挟着泥土气息,队员们翻越陡峭山崖时,烈士名册总被仔细护在怀中;攀爬松柏覆盖的坟茔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烈士生平等珍贵信息。这些“娘子军”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将零散的历史碎片编织成完整的记忆图景。“每一处纪念设施都要确保庄严肃穆。”队长耿书慧带着队伍穿行在旧县镇北张庄村的河沟边。清明假期刚过,她们正对全区烈士纪念设施进行节后巡查,这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任务。队员刘倩倩展示着手中图册:“这是我们实地测绘形成的保护范围图,现在要实地复核边界,确保后续公示准确。”

匠心守护铸丰碑

八达岭长城脚下,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安葬着589位英烈。截至2025年的清明节前,这座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烈士陵园,一共安葬了589名烈士,2024年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再一次启动了对于烈士纪念设施的提质改造工作,而这也是这座烈士陵园,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第6次维修保护,如今,在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保护方面,延庆区已经形成了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多级维护,区级协调的完善体系,而这也是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一次次实地考察“趟”出来的结果。通过建立“双轨保护”机制,她们联合文物部门为18处纪念设施赋予二维码“数字身份证”,让红色故事扫码可知。副队长王娜说:“从杂草丛生到松柏成行,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终于形成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多级维护的闭环体系。工作辛苦,但值得。”

时空对话续血脉

除了保护和寻找烈士,记录英烈故事、赓续红色精神也是“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的重要工作。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16封泛黄的家书被精心收藏,墨迹跨越80年时光依然清晰如昨。这是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用四年编研工作换来的珍贵馆藏,也是烈士高传纪精神血脉的延续。为还原平北抗战全貌,队员夏霖像拼图师般梳理零散史料,将高传纪等烈士的牺牲细节从“几行字”拓展成生动故事。当2016年高传纪亲属偶然发现事迹与家族追寻的烈士高度吻合时,正是这些扎实的研究基础让血脉重连成为可能。“父亲临终前仍念叨着要找哥哥牺牲的地方。”在济南捐赠现场,92岁的高云奶奶颤抖着交出珍藏的16封家书。泛黄的信笺上,“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怕什么流血?怕什么牺牲?”等字句力透纸背。“这些信件让我们看见活生生的烈士,看见他们如何用青春诠释忠诚。”队员夏霖说道。

精神火种永传承

“这不仅是保管文物,更是接过精神的火种。”副队长吴晨晨在平北抗战馆讲解时,总要在高传纪烈士展柜前多停留片刻。这里有2000余份藏品、300余件文物,正通过编研转化为生动的红色教材。已经举办多年的“清明诗会”“英烈讲解员大赛”等活动,正在通过与河北怀来、赤城,内蒙古太仆寺旗等地的积极联动形成红色文化圈。2024年,“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从深山寻烈到笔尖编研,从文物修复到数字赋能,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让烈士故事从档案走向人心。正如高云奶奶所愿:“哥哥高传纪的革命精神,要像这些家书一样,永远传下去。”

春阳洒在八达岭烈士陵园新栽的松柏上,589座墓碑静静伫立。守护队员们仍在忙碌:核对烈士信息、调试电子导览系统、筹备清明祭扫……山风拂过,仿佛传来历史的回响。这群新时代的“红色守护者”,正用脚步与匠心编织着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让英烈丰碑永远屹立在民族记忆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