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铃铃……”日前,一阵电话铃声在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响起。民警范红峰接完电话后高兴地对同事说:“终于通过了!4年的等待终于盼来了好结果!”

原来,这通电话是告知他们申请的发明专利《电子护照认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成功授权。这是北京边检总站取得的首张发明专利证书,也是首张作为唯一专利权人获得的专利证书,这为守护国门安全又多了一道屏障。

发明专利证书。

这项发明专利应用于辨别电子护照真伪,可有效解决外国电子护照芯片信息无法验证或者验证的安全可靠性无法保证的问题,能够将不法分子拦截在国门之外。这项技术曾在北京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发挥了作用。

边检人员核对入境人员信息。

“出入境证件”一直是证件研究室民警关注的焦点。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签发超过8亿本电子护照,电子护照的使用比例超过90%。因此,如何甄别电子护照,成为证件研究室近年来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研究团队讨论问题。

2019年,证件研究室成立专业研究团队,会同总站技术部门,经过上万次的测试调研,终于开发了一套外国电子护照芯片信息读取和认证系统。“2020年6月,证件研究室以‘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作为第一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电子护照认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发明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并尽快转化成果应用。”范红峰介绍。

范红峰进行实验。

从开始研发系统到成功授权专利,回想这几年,范红峰对研究团队成员付出的努力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最煎熬的一段时间,团队成员天天不是泡在办公室查阅资料,就是待在勤务现场测试数据。”范红峰回忆。

民警使用“便携式多光谱电子文检仪”进行证件鉴别。

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近年来,证件研究室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队伍研究成果既有证件防伪油墨及印刷、外语签名笔迹真伪鉴别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又有“便携式多光谱电子文检仪”“小型文检仪”等装备设备。对他们来说,创新探索永不止步。

荣誉室内展示着专利证书。

截至目前,北京边检总站共有十项专利,除本次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外,其余九项为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相较其他专利,授权难度更大,需要经过严格的实质性审查,对技术的创新性要求更高,审查过程也更为复杂和严谨。”范红峰介绍。

在荣誉室内,范红峰看着这第十张证书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迎来更多更有分量的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