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为这个节日定下了团圆的内涵。
于是,仕途迷茫的苏轼在中秋夜不道凄凉,只言“但愿人长久”的美好希望;诗人赵鼎放下了事业心,筹谋起“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的团聚;漂泊异乡的杜甫,压抑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的急切,踏上千里归途;哪怕是征战沙场的辛弃疾,也要止戈歇马,去撰写“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情书。古时交通不便,游子的牵挂格外漫长。而今网络发达,哪怕千里之外,也能闻其声、见其人。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削减人们对回家团圆的渴望。
而我们记忆中的家大多是这样的:炒锅在灶台上滋滋作响,炊烟伴着饭香袅袅而起,窗外闪耀着万家灯火,母亲穿着围裙,催促着开饭,父亲赶忙张罗着把饭菜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筷勺你来我往,杯壁叮当作响……热气腾腾的饭菜,不必太多、太丰盛,在推杯换盏间,在欢声笑语里,所有的疲惫都被手中的一碗家常便饭融化了,而吃光所有食物,则是对这场团圆最深情的告白。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秋”在端上餐桌以前,本是“秋报”的遗俗,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作“秋收节”。喜看稻菽千重浪,果熟瓜甜,鱼鲜蟹肥,将节日的气氛拉长了,一家人同心协力忙收秋成为了此刻的主旋律。庄稼地里展开了一派忙碌的景象。老家的父母起早贪黑,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秋作物的收割、晾晒、入仓。可韭菜是个例外,过了中秋节,韭菜就不能再割了,朴实的乡亲们说不出“休养生息”的大道理,只道韭菜需要养根,为明年积蓄生长的力量。如今,农业机械化种田,人们站在地头,动动嘴,跑跑腿,拿着编织袋到收割机前撑撑口,粮食就流进自家仓里,犁耧锄耙全是现代化,比起以前的三秋大忙,幸福了许多。
但是,人们对耕作的珍视从未褪色,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在历史教材的彩图里,在农家储物间的回忆里,都传颂着田间劳作的故事,更传承着惜食有食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