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刘文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2018年被聘为北京市评标专家、2022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会文史专员。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研究、近代北京文化研究。编著有《博物馆里的中国:阅读最美的建筑》《永定门复建实录》(第一作者)《北京先蚕坛》(第二作者)等图书。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先蚕坛史料与明清先蚕祭享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文物志》等书编写。参与编写的《北京文物地图集》《北京文物建筑大系》获201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参与编写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获得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2017年参与编写的《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丛书,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撰写《天桥双碑考略》《消失的北京中轴线建筑》等论文四十余篇。

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北京中轴线红色文化遗产调查》

一、主要内容

调研以北京中轴线“南段—中段—北段”的空间分段为框架,系统梳理各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核心遗址及价值,并提出针对性保护传承策略,具体如下:

(一)分段落梳理红色文化遗产谱系

1.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至正阳门)定位为“革命交通枢纽与群众运动策源地”,涵盖三大核心区域:

永定门地区:作为中轴线南端起点与交通要冲,留存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赴南苑兵营、长辛店)、1937年二十九军抗日、1949年解放军入城式等遗址,先农坛体育场还见证纪念建党28周年、欢送南下工作团等重要集会。

天桥地区:平民游乐与革命集会交织,有邵飘萍、林白水等革命家就义的刑场遗址,陈独秀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地,以及五四运动、“一二一六”运动等游行集会印记。

正阳门外地区:1925年中共北京地委南部委员会以宝庆五邑会馆、上湖南会馆为基层组织,是北京南城最早地下党组织;另有1931年学生前门火车站卧轨抗争、1946年六必居工人罢工等反帝反压迫运动遗址。

2.中轴线中段(天安门至地安门南)定位为“国家政治叙事与思想启蒙核心区”,聚焦三大关键区域:

天安门地区:承载1918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演说、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声援集会、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李大钊被捕遇害地等历史,1949年在此举行北平和平解放庆祝会、开国大典,是新中国诞生的象征。

紫禁城及周边: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有1924年北京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成立地、1925年国民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遗址;故宫周边及景山区域见证 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三三一”抬棺游行等,1946年还发生“中山公园音乐堂事件”等进步活动。

北京大学周边:北大红楼是共产主义思想孕育核心,1918年李大钊在此扩充马克思主义藏书,1919年五四运动从红楼后操场出发,1920年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亢慕义斋)及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孔德中学(现北京27中)曾资助毛泽东赴沪革命,北大民主广场则留存1946年反饥饿、反内战集会游行印记。

3.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北至钟鼓楼)定位为“思想传播与隐蔽战线前沿”包含两大区域:

地安门外的辅仁大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有进步师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一二九运动”中参与游行;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烟袋斜街、鸦儿胡同、帽儿胡同等商铺民居是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用于传递情报。

钟鼓楼后的豆腐池胡同15号为杨昌济故居,1918—1920年杨昌济在此居住,毛泽东首次来京时与蔡和森同住,杨昌济引荐毛泽东结识李大钊、陈独秀,此处成为早期共产党人接触马克思主义、交流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4.保护与传承策略

分段落针对性保护:南段修缮中共北京地委南部委员会旧址,设“马克思主义传播路线”标识;中段将核心节点纳入“中轴线红色文化带”,用科技重现历史场景;北段对杨昌济故居“最小干预”修缮,隐蔽战线遗址设“挂牌+二维码导览”。

(二)主要方法

涉及主要方法包括空间分段调研法、史料考证法、分类保护法。

按南、北、中三段空间,系统引用历史文献、学术著作、权威平台资料及口述史料,考证遗址年代、事件细节,保障红色遗产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针对不同空间类型遗产采取差异化措施:核心政治地标(天安门、北大红楼)侧重科技赋能展陈;民居类遗产(杨昌济故居)采用“最小干预”原则;隐蔽战线遗址(鸦儿胡同联络点)采用“轻量化标识”,平衡保护与原有空间风貌。

二、特色亮点

(一)遗产价值的系统性挖掘

首次将中轴线红色遗产按“革命逻辑”串联,南段“群众动员”、中段“政治觉醒”、北段“思想孕育”形成完整叙事链,打破传统“孤立遗址保护”思维,凸显中轴线从“基层革命到国家建立”的历史脉络,展现“红色之轴”的整体价值。

(二)传统与红色的深度融合

挖掘“古代都城空间与革命记忆”的共生关系:如故宫周边从封建皇权场所转变为反帝运动阵地,钟鼓楼四合院承载早期共产党人思想交流,体现中轴线从 “皇权秩序”到“人民精神空间”的转变,让红色文化与传统建筑肌理相互渗透。

(三)保护方式的差异化创新

避免“一刀切”保护:对高价值地标用科技还原历史场景,对民居类遗产保留原有功能(如杨昌济故居保留居住肌理),对隐蔽战线遗址用“轻量化导览”,既保障遗产真实性,又不破坏胡同市井风貌,适配不同遗产的特性与现存状态。

三、项目成果

(一)构建分段式遗产清单

按照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至正阳门)-中段(天安门至地安门南)-北段(地安门北至钟鼓楼)”空间框架,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的红色遗产,涵盖革命交通枢纽(永定门)、政治地标(天安门)、思想阵地(北大红楼)、隐蔽战线据点(鸦儿胡同、帽儿胡同联络点)等多元类型,明确各遗址的历史背景、事件脉络与现存状态,填补了部分遗址(如中共北京地委南部委员会旧址)的保护信息空白。

(二)提炼分段落核心价值

南段定位“革命交通枢纽与群众运动策源地”,明确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动员中的关键作用;中段定位“国家政治叙事与思想启蒙核心区”,凸显其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的“从帝制到共和”历史跃迁;北段定位“思想传播与隐蔽战线前沿”挖掘市井空间中革命力量的潜伏与生长,形成“群众动员-政治觉醒-思想孕育”的完整红色叙事链。

四、长远影响

(一)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调研成果可服务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中轴线红色遗产保护纳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提供依据,推动中轴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阵地,预计每年可接待各类教育群体数十万人次,强化首都红色文化传播功能。

(二)推动老城复兴与文旅融合

分段落保护策略能带动前门、钟鼓楼、地安门外等片区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优化空间布局,同时“红色+胡同游”“红色+非遗”等传承模式可促进文旅业态创新,预计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增收10%,助力核心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与老城有机更新。

(三)贡献世界遗产保护经验

调研提出“革命历史与传统空间共生”的保护理念,为全球同类世界遗产(如兼具历史与革命价值的城市轴线、建筑群)提供借鉴,凸显中国遗产保护中“物质遗存与精神价值并重”的特色,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供稿单位:北京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