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1904-1926),号素予,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一户贫寒人家。
1918年,她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投身于运动之中,组织同学上街讲演,抵制日货,成立女师学生自治会,改革学校不合理的校规,她的行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
1921年她又公开向封建势力宣战,带领同学在江西首倡剪发,两三天内,剪发者达百余人,学校当局对她的行为非常气愤,以“首倡剪发,有伤风化”为名,勒令她退学,广大学生闻讯后集体签名退学,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支持女子剪发的文章,校方被迫收回成命。刘和珍认为,中国女子要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赶上时代的潮流,就应有自己的舆论工具,她发起创办“觉社”,亲自担任“觉社”出版物《时代之花》的主编和《女师周刊》的主编,在她的领导下,《女师周刊》成为爱国学生进行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阵地,被誉为“女界的明星”。
1923年秋,刘和珍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后转入女师大英文系。她学习刻苦认真,对公益事业积极努力,仅到校几个月,就深受同学们的拥戴,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会干事。为寻求改造社会的方法,她经常不顾劳累前往北大,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回来后,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她十分崇拜鲁迅先生的斗争精神,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当她得知鲁迅主编了《莽原》半月刊杂志时,尽管经济上并不富裕,还是交费预订了全年的期刊。在她看来,精神粮食远比物质粮食重要得多,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才能完成解放妇女、改造社会的重任。
1924年,女师大来了一位新校长——杨荫榆,由于她极力维护封建礼教,抵制进步思潮,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不满,1924年底爆发了“女师大风潮”。作为女师大学生会主席的刘和珍义不容辞的成为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她主笔撰写“驱杨宣言”,带领同学同杨荫榆进行坚决斗争,并撰文登于报刊,向社会公布杨荫榆摧残教育的种种劣迹。在杨荫榆的眼中,作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是必须制裁的对象。1925年5月9日,她贴出布告,开除刘和珍等6名学生会负责人的学籍。学生们看到布告后,非常气愤,召开全体会议议决,封闭校长室,禁止杨荫榆入校,发表宣言,呼吁社会主持公道,予以支持。暑假到来,刘和珍和同学一起进行了护校斗争,杨荫榆利用暑假校内学生少的机会,率领军警等入校,断水电,封锁学校,殴伤刘和珍等10余人。刘和珍等不畏强权,日夜坚持护校。8月10日,段祺瑞执政府的教育部宣布停办女师大,军警开进学校,强行驱赶学生,刘和珍和同学们拼死抗争,但终因众寡悬殊,女师大被武力解散。
1925年11月,经过艰难斗争之后,女师大终于复校,刘和珍等为庆祝斗争的胜利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并请鲁迅先生在照片上题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926年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制造了大沽口事件之后,纠集英、美、法、意等八国列强,对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出大沽口国防设施,段祺瑞执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强权,竟答应“协商解决”。帝国主义的蛮横,段祺瑞政府无耻的卖国行径,激怒了京、津及全国爱国民众。在女师大,刘和珍对同学们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她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投降的爱国运动之中。
3月18日上午,刘和珍以自治会名义打电话给林语堂教授,请求停课一日参加天安门示威大会。这天,她正患重感冒,不顾病痛,她坚持动员和组织工作。队伍集合后,她发表了激昂而简短的演说,即带领同学们向天安门示威大会会场奔去。示威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沿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示威,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她和同学们一起高呼口号:“强烈抗议最后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反对卖国!”正当爱国民众高呼口号的时候,全副武装的反动军警已悄然将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学生和民众,蓄谋已久的屠杀开始了,密集的子弹射向请愿示威的人群,血染大地,惨不忍睹。刘和珍面对这残忍的场面,对同学说:“不管什么,我都不怕”,她仍高举校旗站在游行学生的前面,刽子手一齐把枪口对向刘和珍,反动军警的大刀木棍向她头上挥去……。
年仅22岁的刘和珍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刘和珍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争取民族解放、独立、自由的诗篇。她的英名将永垂北京妇女运动的史册。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